2021NCF|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6.19)报道

2021-06-23 15:21:00
admin
原创
537

2021年6月19日,NCF大会在韩雅玲院士的带领下依旧精彩纷呈,心律失常论坛与会专家们用国内外一线指南、大量的前瞻性研究以及经典的临床病例,为参会代表们生动地讲解了如何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参会代表们表示收获颇丰。


第一场论坛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连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晓东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波教授、鞍山市中心医院郑义教授担任主持;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谢瑞芹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贺玉泉教授担任讲者。


83.png


王祖禄教授分享《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如何选择节律控制还是室律控制》,他指出房颤综合管理已从CC到ABC,曾经将室率与节律控制作为讨论的焦点,近些年已经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维持窦性心律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虽然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维持窦性心律上起到了明显积极的作用,但导管消融治疗仍为首选治疗手段。他同时指出对于房颤患者,早期节律控制能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对房颤患者进行正确的引导。


84.png


刘少稳教授为大家分享的课题是《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变革》,当前患者管理的“ABC”流程中,抗凝已经成为房颤治疗的基础,如今NOACs已成为口服VKA达标率低的首选,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更是优先推荐。他指出CHA2DS2-VASc、HASBLED积分已成为临床评估血栓卒中及出血风险的主要手段,但在现有评分的框架内如何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分析、高危因素的纠正并制定个体化抗凝策略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急性卒中患者如何在抗凝与出血之间寻求平衡非常关键。


85.png


李毅刚教授的题目是《房颤消融围手术期的抗凝管理及术中血栓并发症风险评估》,他介绍了房颤消融围手术期相关风险,其中卒中与出血事件与抗凝治疗息息相关。NOACs因其不逊于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以及较小的出血风险已成为非瓣膜房颤围术期不间断抗凝治疗的新选择。他强调,术前卒中风险评估非常重要,大部分严格DOAC治疗的患者,术前已不建议常规进行左心耳影像检查。除优化术前抗凝策略外,术中操作如何避免栓塞事件发生也尤为重要。


86.png


谢瑞芹教授的题目是《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时机》,她指出治疗和改善患者症状是房颤治疗的基础,导管消融已证实为治疗房颤非常可靠的手段,但房颤复发仍然不可避免,部分患者仍然处于卒中高风险,导管消融并无法代替抗凝治疗。如何对高出血、高卒中风险的患者适时地进行左心耳封堵术在国内外指南中已成为这类患者推荐的治疗方式。


87.png


贺玉泉教授的题目是《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房颤作为一个老年性疾病,其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风险应该被大家所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利伐沙班在严重出血事件方面的安全性明显优于华法林,且部分研究认为其疗效方面亦优于华法林。NOACs因其可靠的疗效、更低的出血风险、使用的便捷已成为国内外指南的一线推荐用药。


88.png


第二场论坛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东辉教授、朝阳市中心医院许长存教授担任主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连君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海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兆光教授、大连市中心医院李世军教授、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秦玲教授担任讲者。


89.png


于波教授的题目为《抗凝药禁忌患者在左心耳封堵围术期的管理》,左心耳封堵术如今已成为无法耐受抗凝药物的替代治疗。他指出术前患者应进行充分抗凝,术中严格规范操作并监测ACT避免器械血栓形成。对于术后抗凝策略应具体评价出血风险后调整口服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给出了更加灵活详细的抗凝指导。


90.png


高连君教授的题目为《起源SVC的阵发性房颤的特点与导管消融》,他指出上腔静脉为非肺静脉起源的房颤触发灶最常见的区域。部分研究表明此类触发灶与上腔静脉肌袖传导速度相关,如何识别可能导致房颤的上腔静脉电位与有效的导管消融密不可分。他对复发房颤行上腔静脉消融术的手术策略进行了简明的指导,同时提醒了膈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产生,同时指出对于复发房颤经验性上腔静脉隔离的有效性有待商榷,明确触发灶仍然是最可靠的证据。


91.png


刘海涛教授《左心耳封堵术后用药方案的选择与管理》,他总结了指出行左心耳封堵术的患者一般病情复杂,缺血及出血风险很高,术中塞式左心耳封堵装置的残余分流、露肩多少直接影像术后抗凝方案。每种封堵器因为其特点,术后抗凝及随访均应高度个体化。


92.png


梁兆光教授的题目为《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时机与问题》,他指出房颤与冠心病并存时,显著增加不良预后风险。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叠加抗凝治疗的获益与风险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点重点。进行PCI术时,选择恰当的时机及抗栓策略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他对房颤合并急性或慢性冠脉综合征围术期抗血小板叠加抗凝的步骤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术后管理这一长期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尽可能缩短三联抗凝治疗的时间在大部分患者当中是可行的,但仍需要对患者缺血风险进行评估。


93.png


李世军教授的题目为《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差异》,他指出近些年来NOACs的疗效及安全性在大量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尤其是严重出血方面有着VKA不可及的优势。对于房颤口服抗凝药的管理是长期的,个体化的评估与随访尤为重要。高出血风险患者要重点管理,但此类风险不应该作为停用抗凝药的指标。


94.png


秦玲教授的题目为《血栓相关疾病的抗栓思考》,她从血栓形成的原理阐述了抗凝的机制,强调了要具体分析患者发生血栓的位置同时判断血栓来源,从而准确地制定抗凝策略。


95.png


总结:

房颤治疗的综合管理已进入到“ABC”时代,尽早的节律控制是极其重要的,导管消融的可靠性已经得到证实,消融治疗的策略性可直接影响成功率。对于卒中高危患者应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抗凝方案,同时要警惕出血风险的增加,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是抗凝治疗的最优替代疗法。作为医生应给予患者正确的引导并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事件。房颤的患者同时还可能合并其他疾患,抗凝的同时应注意其他疾病对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独立影响,对于药物种类的选择,抗栓策略的叠加,抗凝时间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