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2021|血栓论坛(6.19)报道

2021-06-23 14:50:00
admin
原创
436

2021年6月19日,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之血栓专场如期而至,众多专家大咖相聚线上线下,为我们详细展示了冠心病抗栓治疗的最新进展及相关共识,从更多个不同的方面为我们讲解了抗栓药物的个体化应用,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83.png


据悉,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展开,邀请了众多一线专家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袁晋青教授、上海长征医院梁春教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潞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晓东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贾大林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作为讨论专家与主席团共同主持了本次会议讨论。韩雅玲院士、佛罗里达大学Dominick J.Angiolill教授、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Jack Tan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雪燕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瑶俊教授担任讲者,分别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演讲。


袁晋青教授首先进行了简短的开场致辞,并逐一介绍了众位与会专家,他表示各位专家均是在冠心病抗栓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物,对于抗栓药物的应用具有非常专业的理解,必将给各位同道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


84.png


Dominick J. Angiolillo教授为我们讲解了房颤合并ACS/PCI的患者该如何进行抗栓治疗。他表示,对于房颤患者来说,无论出血风险如何,均应给予抗凝治疗。目前指南推荐的默认用药方案为院内三联治疗(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出院至术后12个月双联治疗(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12个月以后单独口服抗凝药。根据患者出血及缺血风险的评估,改用药方案可适当调整。高缺血风险患者三联治疗时间可延长至术后1个月,而高出血风险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缩短至术后6个月。


85.png


Jack Tan教授从六个方面为我们详细讲解了2020 APSC(亚太心脏病学会)共识。此次共识中再次肯定了hsTNT在ACS疑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针对不同水平hsTNT给出了指导意见。该共识就P2Y12抑制剂的选择、双联抗血小板时程等问题也有详细的建议。之后,Jack Tan 教授又向我们介绍了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患者以及特殊人群的管理共识,对于临床中P2Y12抑制剂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86.png


韩雅玲院士为我们带来的是中国抗栓临床研究探索及中国抗栓临床研究未来进展。通过OPT-CAD研究,韩院士建立了中国冠心病人风险评分模型。与临场常用的GRACE评分相比,OPT-CAD评分更适合中国人群,在缺血事件及全因死亡上预测价值更高。在BRIGHT研究中,韩院士首次提出急诊直接PCI抗栓空窗期的概念,采用术后足量延长注射的方法,覆盖抗栓空窗期,有效降低了急性支架血栓的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在十三五期间,韩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创建完成的抗栓优化诊、防、治体系和示范平台,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赵雪燕教授关注了抗栓治疗的风险评估,赵教授首先解释了风险评分应用的重要性,为我们介绍了目前指南推荐的抗栓风险评分模型。赵教授指出,GRACE评分对中国ACS患者的死亡风险显示出较好的评估效果;相比血栓评分,相比血栓评分,出血评分预测效果较低,评分发展不足;中国人群AMI患者,CRUSADE评分和ACUITY-HORIZONS评分均显示对院内出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无明显差异,而PARIS评分显示出对中国人PCI人群院外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有限。那么,如何提高血栓和出血评分,赵教授指出,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新的评分显示出较传统评分更好的预测价值;另外,标记物能否提高评分的预测价值指的进一步研究。


高炜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PCI术后患者个体化DAPT策略。高教授指出,PCI患者DAPT需遵循指南,但应有个体化方案;制定DAPT策略的关键是出血-缺血风险评估,在临床中,我们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特点、冠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选择合理的DAPT方案。高教授以ACS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建议为例,提出了十二类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


NSETE-ACS患者造影前是否需要负荷P2Y12抑制剂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今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健教授为我们解答了这个疑问。既往认为,NSTE-ACS一经确诊应尽早启动P2Y12抑制剂,然而,在临床中常规P2Y12抑制剂负荷可能不利于部分合并其他如主动脉夹层、颅内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另外,常规负荷可能造成CABG手术延迟或增加出血风险。SCAAR研究表明,NSTE-ACS患者接受P2Y12抑制剂预处理与改善临床结局无关,但出血风险增加。2020ESC NSTE-ACS指南不推荐对冠脉解剖位置且计划行早期侵入性治疗策略的患者术前常规引用P2Y12抑制剂预处理。


张俊杰教授聚焦于P2Y12抑制剂的指导策略,就基因指导个体化抗栓为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讲解。CYP2C19基因变异是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常见因素,而氯吡格雷抵抗会显著增加短期及长期缺血事件,而替格瑞洛不受CYP2C19基因型的影响。最近的大型随机研究TAILOR-PCI指出,基因检测指导治疗既不改善缺血终点,亦不改善出血终点,基因变异只是影响氯吡格雷抵抗的一种因素。


张瑶俊教授与我们分享了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抗栓选择。ASCVD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急性血栓事件的基石,目前首选药物为阿司匹林长期治疗。然而,有超过半数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发生消化道糜烂,约15%患者存在上消化道症状,导致患者无法继续阿司匹林治疗。针对这种情况,《2016稳定型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若不耐受阿司匹林,建议使用P2Y12抑制剂治疗。


总结:

这场血栓学术论坛,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全方位展示了不同临床情境中应如何个体化应用抗血栓药物,为各位同仁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获益。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