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2021|大血管介入专场(6.19)报道

2021-06-23 13:20:00
admin
原创
419

2021年6月19日,2021东北心血管病论坛大血管介入专场召开。众多国内专家齐聚专场。


据悉,会议第一部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晋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辛世杰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效增教授、抚顺市中心医院宋占春教授、 辽宁省本溪市金山医院王跃明教授组成了主席团并主持了本次会议讨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辛世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晋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田红燕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效增教授、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张志辉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专题授课。



本场论坛重点介绍了微创时代下AAA治疗选择、B型主动脉夹层诊疗的进展、影响主动脉夹层预后的生化预测因素、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治疗热点及进展、急性主动脉壁内血肿转归与处理策略,AAA合并ACS的抗血小板治疗。


辛世杰教授着重介绍了微创时代下AAA治疗选择,比较了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的优劣性,以及AAA治疗后术后并发症如何处理。对于部分患者难以找到瘤颈的AAA建议外科开放性手术而不建议做腔内修复术,总结了腔内修复术的常见问题。作为临床医生应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和充分考虑患者自身条件,选择适合患者的方式解决问题。


84.png


曾和松教授的讲课关注了B型主动脉夹层诊疗的进展,阐述了AD是临床急危重症,及时诊断和治疗明显降低死亡率对于多数的B型及部分A型AD,TEVAR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患者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腔内介入治疗的方式不断完善和优化,需掌握并利用各种技术不断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术后应定期随诊,对心率和血压的长期监控尤为重要。


85.png


晋军教授分享了影响主动脉夹层预后的生化预测因素,介绍了主动脉夹层的流行病学特点,在单纯B型主动脉夹层中,TEVAR优于OSR。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短期、远期结局存在异质性。TEVAR患者远期不良事件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生化预测因子检查具备床旁易行、客观稳定、可量化等特征。


86.png


田红燕教授授课聚焦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治疗热点及进展,指出急性主动脉冠脉综合征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两种容易误诊,也有并存腔内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杂交手术、烟囱、开窗“及”分支“技术等使锚定区不足不断延长,但密切关注脑卒中、内漏及夹层逆撕是腔内治疗的重要并发症。仍需更大范围的临床验证与研究证实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


87.png


王效增教授讲解了急性主动脉壁内血肿转归与处理策略,指出IMH是一个潜在的致死性疾病,如不予以积极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进展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危及患者生命。医生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血肿的形态及分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外科手术、TEVAR以及药物保守治疗。对于IMH患者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案,是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和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88.png


张志辉教授分享了AAA合并ACS的抗血小板治疗,AAS合并ACS发病率呈增高趋势,病死率较高。TAAD合并ACS多采取“外科一站式”策略,术后抗栓方案相对清晰。 TBAD合并ACS多采取“介入一站式”策略,术后抗栓方案也相对清晰。其他类型AAS合并ACS时,策略多变,抗栓方案也相应复杂,且缺乏统一的推荐意见,需综合权衡。


89.png


会议第二部分由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张志辉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翔教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佟铁壁教授、辽宁省灯塔县第一人民医院高颖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周铁楠教授担任主持,上海德达医院黄连军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翔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武汉市第一医院贺立群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刘海伟教授和北京安贞医院贺晓楠教授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90.png


黄连军教授讲授了主动脉疾病术后CT检查要点,任何新技术在兴起的同时必然会有利也有弊,只有对这些弊的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及预防措施,逐渐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我们才能将这一新的技术应用到更广、更深的领域。主动脉CTA是主动脉疾病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多期扫描可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术后规律、及时随访至关重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91.png


马翔教授讲授了基于CT图像死亡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流动力学分析。马教授指出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新的影像技术指导复杂AD患者治疗,未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进一步提升该疾病诊治水平。


92.png


罗建方教授讲授了Timing and outcome of endovascular repair for uncomplicate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主要介绍了TEVAR干预时机可能不是uTBAD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早期和远期死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急性期30天死亡率较高(3.8%vs0.7%),亚急性期远期死亡率较高(4.2%vs8.3%),早期主动脉破裂、逆撕A型夹层、致残性卒中均出现在急性期组,在急性期行TEVAR应相对谨慎。


93.png


贺立群教授详细地讲授了2020 SVS/STS有关B型夹层的新分类系统及报告标准解读。SVS/STS2020年TBAD新的命名方式不是要取代传统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法以及解剖描述说明有关TBAD的报告形式正在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化(2021年SVS发布了累及肾动脉肠系膜动脉的腹主动脉瘤报告标准),TBAD报告标准统一可能对治疗方式结果的评价更客观,报告标准的发布使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更注意细节,见微探著,更深刻了解TBAD,更好地治疗TBAD。


94.png


刘海伟教授讲述了STEMI和主动脉夹层的鉴别诊断细节把握。指出病史一定询问到鉴别的细节,查体一定看双侧,辅助检查一定看血气,D-二聚体更好,增强CT能揭开谜底,冠脉造影时需要仔细看看窦的情况。


95.png

 

贺晓楠教授分享了主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术前影像学评估。影像学在主动脉疾病评估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术前评估。CT 血管造影因其无创性、扫描时间短、扫描范围广,特别是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晰显示主动脉病变位置、范围、主要血管分支情况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明确诊断术前指导以及评估。


总结:

这场线下学术盛会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多方面阐述了大血管介入治疗的特点,以及在主动脉疾病术后CT要点,死亡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流动力学分析,非复杂B型夹层腔内修复结果,2020 SVS/STS有关B型夹层的新分类系统及报告标准解读。STEMI和主动脉夹层的鉴别诊断以及主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术前影像学评估等前沿问题,为各位同仁呈现了一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众位专家的讨论也从多个角度,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