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2021|左心耳封堵论坛(6.20)报道

2021-06-23 13:24:00
admin
原创
515


2021年6月20日 ,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之左心耳封堵论坛正式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左心耳封堵术在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中有疗效,左心耳封堵术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关注。本次会议主要介绍了左心耳封堵临床研究进展、左心耳封堵术操作以及术后抗凝策略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树岩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杨桂棠教授以及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明教授担任主席并参与讨论,由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担任讲者。


王祖禄教授首先为大家带来了发表在美国心脏学会(ACC)上的2项临床研究,第1篇文献提到植入watchman封堵器的房颤患者1年内卒中事件非常少见;且对于不能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OAC)的房颤患者,在选择预防卒中策略时,应考虑出院后早期出血风险和非血栓栓塞死亡风险。第2篇多中心研究介绍了外科左心耳切除或结扎术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最后介绍了波士顿科学第二代封堵器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特点,期待将来更多的左心耳封堵术临床研究循证证据,为广大学者提供更好的参考。


苏晞教授针首先表示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规范治疗,改善预后等方面实现房颤患者综合管理。通过引用“美国发展之路”表示指南、流程、规范,是提高左心耳封堵治疗有效性、安全性的有效方法。疗效、费用、质控是这项技术开展、推广、普及的保证,尤其是质量控制、长期随访结果评估影响此项技术的开展。左心耳封堵治疗的团队合作更加重要, 包括放射科、麻醉科以及外科医生的参与。


 

陶凌教授向大家介绍了1项中国多中心研究---RECORD研究。她表示前瞻性RECORD登记人群中,接受LAAO的患者具有高血栓和出血风险。高血压、脑卒中、血管性疾病、老年患者是LAAO手术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使用Watchman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术在中国人群中是安全的;包括麻醉类型、手术影响指导或是否行消融术等手术因素对30天血栓或出血的结果影响很小;高手术量中心与低手术量中心相比,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更低。


 

李毅刚教授的讲座题目为《从争议到热点:左心耳封堵房颤综合治疗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会议中教授向我们分享了较多精彩的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表达了左心耳封堵术安全性和有效性,他还表示即使左心耳封堵术存在较多争议以及指南级别不足等问题,但我国较大的LAAC手术量、开展医院以及急速增长的术者具有很好的前景。


第二部分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波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宪杰教授以及北部战区总医院孙鸣宇教授做主持,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谢瑞芹教授、河南省胸科医院袁义强教授以及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担任主讲为大家带来精彩内容。

何奔教授针对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治疗的讲解。他表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群体巨大,单一抗凝或者抗血小板治疗无法解决此类患者的问题,选择三联或二联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明显增高,左心耳封堵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长期结果优于华法林。此外教授带来一个精彩的行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冠脉介入一站式治疗病例。

谢瑞芹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中国高龄患者的卒中预防策略。房颤对于老年患者是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最大风险是血栓栓塞,尤其是脑栓塞,因此抗凝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策略之一。但是老年患者存在抗凝依从性差,出血风险高等特点,左心耳封堵术则起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不能或不愿或无法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

袁义强教授通过精彩的手术病例向我们介绍了左心耳封堵手术的技巧。他表示:1、术前根据CT及TEE确定心耳形态和位置,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轴向越好,操作越简单;2、输送系统5mm保护软端,可以用来借深度,经验丰富术者可以尝试“二次借深度”,展开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逆时针张力;3、可尝试微回收、原位调整,半回收等方式调整封堵器轴向和位置;4、牵拉:不急于牵拉,留于封堵器自膨胀时间;第一次轻轻牵拉,让倒钩更好挂住梳状肌;5、所有释放必须满足PASS原则的基础上,确保封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陈明龙教授针对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管理和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抗栓治疗两方面讲解。他表示高出现风险积分不应成为不用抗凝药的理由,因为此类患者抗凝后的临床净获益可能更大。会议中通过介绍多个左心耳封堵术后抗凝指南,他表示应结合具体临床情况,个体化决定封堵术后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策略。随着左心耳封堵技术的成熟,器械的改进以及更多研究的开展,术后抗凝和(或)血小板的药物治疗策略会出现更为合理,同意的可行方案。


总结:左心耳封堵是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一直有效方法,特别是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抗凝剂预防血栓的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是非瓣膜性房颤治疗史上的进步。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