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 2021|生理性起搏与猝死预防专场(6.17)报道

2021-06-23 11:33:00
admin
原创
473

2021年6月17日,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NCF)之起搏论坛召开,众多起搏领域专家齐聚生理性起搏与猝死预防专场。希氏束起搏与左束支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心脏电和机械的同步性,从而减少或改善心衰的发生,为广大起搏患者在治疗需求上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本场论坛重点介绍了生理性起搏的优势及其适应症的选择,对希氏束及左束支电极植入技术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做出了全面阐述。


83.png


据了解,本次专场由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延春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述峰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曲海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苏蓝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盛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高阳教授组成了主席团并主持了本次会议讨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苏蓝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盛夏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于海波教授、北京阜外医院顾敏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梁延春在简短的开场致辞后逐一介绍了众位起搏专家,并表示各位专家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对于国内生理性起搏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培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必将为众位同道呈现出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


84.png


苏蓝教授聚焦于如何提高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对于希氏束起搏的关键技术,苏蓝教授认为可分为急性期的成功率和慢性期的安全性两部分。急性期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阈值和感知优化、跨越阻滞位点、满足房室结消融的需求三部分;慢性期的安全性重点在于稳定的参数、适当的张力、阻滞部位的进展三个因素。会议中苏蓝教授提到了“4个D”技术可作为HBP植入技术的改进方式,“4个D”分别指Dual Lead(双导线法)、Distal(His远端起搏)、Deeper(起搏间隔更深部)、Demand(高标准以获得更好的参数)。其中,双导线法通过采用两根3830电极的组合(第一根确定大概位置,以此为标记,在附近再寻找更优的位置)可作为HBP辅助定位方法,此外,单极高频高输出起搏测试以及三尖瓣瓣环下造影均可作为HBP辅助定位方式。远端希氏束起搏不仅能跨越阻滞部位,还能为房室交界区消融留有足够空间。最后,基于目前远端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到HBP导线的长期稳定性及安全性,对于参数的要求,: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希氏束夺获阈值<2.0V/0.5ms;并确认跨越传导阻滞部位;希氏束-心室传导(HVC)≥130次/min。总而言之,HBP一定要权衡同步化的效果及安全性。


85.png


樊晓寒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左束支区域起搏关键技术及进展,主要从左束支定位、左束支夺获标准、导线深度判断、导线穿孔判断四个方面进行左束支区域起搏关键技术的讲解以及通过关于不同适应症人群、电机械同步性、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多项研究介绍了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最新进展。左束支定位方法主要分为双导线法(His标测定位左束支)、九分法(解剖定位,单导线法)、三尖瓣环造影法(3830电极多位于以三尖瓣环顶点为圆心、半径15-50mm,上下约+10°到﹣60°的扇形区域)三种。左束支夺获的判定标准主要为RBBB形态(LBBAP-ECG:V1导联呈RBBB图形,形态以Qr、qR、rsR’多见)、左束支电位(LBP)、LBP损伤电流(损伤电流COI:LBP至心室段PV段升高或压低>基线的25%)、选择性及非选择性图形的转换和阈值附近等电位线的出现、左室达峰时间(LVAT突然缩短且高低电压保持不变)、程序期前刺激(当起搏刺激落入心肌或束支的不应期,起搏形态会出现相应的变化)、LBBAP与LVSP的比较(LVSP时,V1导联也可呈RBBB形态,但QRS时限和LVAT稍长与LBBAP)。其次,主要通过造影(LAO30°)、阳极环起搏、固定搏动(固定早搏是指导线深拧过程中出现的室性早搏,V1导联出现qR和rsR’形态的固定搏动,常代表着导线已到达左束支区域)进行导线深度的判断。导线穿孔的识别主要在于起搏参数变化(阻抗、感知下降,阈值升高)、起搏图形变化(V1导联形态变化、起搏失夺获)、影像学表现(术中透视/超声)、患者主诉(胸闷、胸痛)四个方面。最后,樊晓寒教授通过列举多项关于LBBAP与RVP或HBP的对比研究,初步显示LBBAP在不同人群中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保持或改善左室电机械同步性。


86.png


陈学颖教授就如何提高左束支起搏的成功率展开了充分的讲解,从术前评估、建立通路、右室面定位、术中电极导线植入技巧这一系列流程分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陈学颖教授认为通过超声心动图或心脏磁共振MRI来了解室间隔厚度、是否存在瘢痕、心脏是否转位、各心腔大小及三尖瓣返流程度对术前手术策略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心脏转位或心脏明显增大的患者,建议根据His位置精准定位,而不宜参考X线影像下采用九分法粗略定位LBBP植入区域。当电极旋至LBB区域时,可通过测试极性、改变起搏输出、参数监测进行LBBP是否成功的判定(起搏测试:头端旋入6-8mm或起搏呈RBBB形或出现RBBB形室早,行高、低输出起搏,若高输出起搏能缩短达峰时间则提示导线头端已接近LBB;参数监测;监测起搏阻抗,单极阻抗应>500Ω,有无失夺获及阈值升高即<1.5V/0.5ms,避免导线穿孔至左心室腔内)。


87.png


盛夏教授的讲题主要关注了LBBP植入相关并发症。近些年随着生理性起搏发展的突飞猛进,其植入工具相应地也有着极大的发展改善,对于临床的植入和使用带来很大的便利,但在技术推广的同时,并发症也正在引起我们的重视。盛夏教授对LBBP植入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所有并发症进行简要概述,而对常见且有重要意义的并发症及其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讲解。其中,最为常见的是RBB损伤,导线在旋拧的过程中可造成机械性压迫RBB,而原有LBBB的患者则易出现三度AVB,需预先植入临时起搏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后期随访,结果提示多为一过性RBB损伤。其次,间隔穿孔是LBBP术中另一常见的并发症,术中单极感知突然降低、阈值突然升高、阻抗下降(单极<500Ω需谨慎,监测阻抗趋势)、影像上导线位置突变、Ring作为阴极起搏图形与之前Tip起搏类似,这些均可提示导线穿孔,所以术中出现左室面早搏时应注意,提示即将旋至LBB区域,应慎重旋拧电极导线,同时监测心肌损伤电流。


88.png


董颖雪教授针对希浦系统起搏的适应症展开了讨论,结合病例明确指出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人群、左束支阻滞心肌病心衰的患者、起搏诱导心肌病(PICM)、双心室起搏(BIV)无应答为希浦系统起搏的适应症。董颖雪教授曾对心室起搏依赖的心衰患者应用希氏束起搏与传统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提示,与传统起搏相比,HBP均能改善患者心功能,这些临床益处在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中更为显著。自身宽QRS、起搏比例高、自身LVEF低者均为PICM的高危人群。自身窄QRS时,HBP同步性优于RVP,维持原心电同步;LBBP维持左室内心电同步,左右室间电同步差于自身,可通过融合自身右束支下传可获得与HBP类似窄QRS。


89.png


于海波教授结合病例深度探讨了希浦系统起搏结合双腔ICD在反复室速发作电风暴患者治疗的可行性,3830电极接除颤电极的起搏感知接口,发挥高频起搏的作用,规避了CRT的非生理性,同时左束支部位是进行ATP治疗的靶点,发挥了良好的ATP治疗作用,因此,希浦系统起搏与双腔ICD的结合,既改善了心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ATP及放电治疗。


90.png


顾敏教授的“SyncAV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讲解了带有SyncAV功能的起搏器通过动态调整AV间期,实现左室与右室融合,从而使得QRS波有效缩窄。顾敏主任还分享了一例SyncAV功能结合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病例,认为SyncAV功能与左束支起搏的结合可能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新方向,尤其对于左束支阻滞的病人,可获得最佳同步化。另外,对于SyncAV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获得更多临床证据支持。


总结:

这场特殊的线上学术盛会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多方面展现了心脏起搏领域的生理性起搏技术,为各位同仁呈现了一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众位专家的讨论也从多个角度,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