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NCF|冠脉CTO论坛(CCTIO)(6.17)报道

2021-06-21 13:49:00
admin
原创
548


31.png


2021年6月17日,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之冠脉CTO论坛拉开帷幕,众多冠脉介入大咖齐聚 “妙到巅毫”专场,在各自手术操作技巧基础上,结合精彩纷呈的病例演示,既体现了CTO病变的复杂多变,同时又展示了高手的决策理念和对各种手术术式及辅助工具的游刃有余,而处处都是满满的智慧之道。


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斌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00医院黄明方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韩虎魁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牛铁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曲新凯教授、大庆油田总医院孙志奇教授以及东北国际医院张明教授共同组成了主席团并主持了本次会议讨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主任、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宇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张奇教授、湖南湘雅三院曹宇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谷国强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礼坤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江苏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以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余再新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32.png

 

徐波主任分享《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和梗死定义对慢性完全闭塞介入治疗术后长期死亡率影响》,结合PMI三种定义分类包括SCAI、ARC-2、UDMI定义,就阜外医院病例数据库中2010年至2013年CTO再通患者随访5年结果评价了目前PMI的定义对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在分析了研究中的局限性后总结出CK-MB 5倍上线值与5年心血管死亡率相关性高;SCAI定义与5年心血管死亡率相关,同时也指导心血管医生术后监测CK-MB的必要性。当然,仍然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佐证。


33.png

 

张奇教授从逆向介入治疗的简史及革新发展过程出发,结合自己CTO病变PCI手术体会,总结出比较实用的技术点,如双侧造影、闭塞近端纤维帽清晰度判断、有无成角、长度、钙化、远端情况及是否有侧枝循环建立等,以此来选择正向还是逆向技术。逆向CART是逆向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术式。结合病例演示,对逆向CART中的直接逆向CART的核心思路、操作要点及不适用病变情况做了总结,同时对逆向CART中常见的问题如正逆向导丝无法良好重合等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策略,非常具有实战性的个人操作理念。


34.png

 

李宇教授从逆向技术的最开始应用,延申至ADR技术的使用患者范围,再到CTO病变的评价,最后通过两个经典病例的操作流程,总结了ADR技术的原理,同时为青年心血管介入医生提供了清晰的复杂CTO处理策略。ADR技术无疑为复杂CTO病变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尤其是对于不能长时间耐受手术的患者,更是一种福音。


35.png

 

王斌教授分享《血管内超声指导开通无残端CTO》,通过病例演示,结合本单位14例该术式患者的情况一览,总结了:1、IVUS在导丝进入无残端CTO近端纤维帽有良好指导作用;2、首选CTO专用导丝;3、即使在IVUS指导下,导丝仍可能进入内膜下,需应用平行导丝技术,逆向导丝技术,重回真腔技术作为补充,以便更好的完成手术。


36.png

 

曹宇教授以一个右冠CTO病例作为开场,从策略分析开始:J-CTO评分5分,闭塞长,钙化重,扭曲,前向困难,主动脉开口于顶部,GC到位困难,所以考虑前向开通,拟行ADR器械辅助开通,择机启动逆向。术中逆向造影显示血肿向远端延展至右冠后三叉前。通过术中stinggray抽吸、conquest pro 12.0盲穿真腔、IVUS辅助等方法,展示了如何应对复杂的CTO病变过程中复查的变化。


37.png

 

谷国强教授的这部分讲课内容很实用,因为前向技术本身就是CTO技术的根基,而且包含的内容也很广泛,除了平行导丝技术及ADR技术外,几乎包含了前向导丝技术的全部,即主要初始导丝的选择和升降级体会。准确的通过造影、IVUS、CT及既往手术情况对纤维帽的研判,对导丝特性的了解及风险获益比决定了初始导丝的选择。导丝升级的主要原则是遇硬则硬,遇软则软,一般从软导丝开始,在CTO病变中可能升级也可能降级。总之,知己知彼,随机应变,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机会。


38.png

 

葛雷教授就CTO新器械的优势、指征和发展方向做了详尽的解答,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导引钢丝。按照低、中、高穿透力介绍了不同品牌及型号的钢丝,对于低穿透力亲水多聚物涂层、中等硬度导引钢丝进行了对比,对Mongo及HORNET等系列进行了具体性能描述,比较了不同类型导引钢丝穿透力及头端硬度;二、新型微导管:介绍了Corsair Pro/XS、Turnpike、OTW、Caravel、MAMBA/FLEX 135/150等几个型号及国产微导管几个品牌;三、锚定球囊及锚定延申导管:重点介绍了APT、Trapliner、Transporter GE的特点。葛雷教授对器械的进展及发展方向也做了阐述。


39.png

 

马礼坤教授课程内容包括CTO术中导丝的选择和指引导管的选择,实用性很强。其中选则CTO导丝的原则很是基础,必须是TAKE HOME类型,包括穿透力、外径、顺滑性、塑性能力、操控性、触觉反馈等,用三个字来总结就是“穿”、“滑”、“钻”,分别就三个特点对目前应用的导丝作以概括、比较和总结适用类型。另外,对逆向导丝的选择也给出了建议。在指引导管选择上,指出CTO对其特殊要求是有足够强的支撑力及足够大的内腔。“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真正复杂的CTO需要器械齐全,能力突出,团队协作。


40.png

 

陈绍良教授介绍了腔内影像和功能性评估在CTO病变中的应用。主要提及的腔内影像为IVUS及OCT,引用了循证医学证据及指南推荐,尤其是MAS的评估标准,阐述了IVUS及OCT在评价管腔狭窄上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干及分叉病变。同时以病例形式进行实践说明。最后总结,IVUS的指引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但仍需要进行严谨的临床试验来比较PCI及CABG在主干分叉病变的作用。


41.png

 

窦克非教授的讲课内容在CTO领域里亦是非常实用。窦教授从近端纤维帽的病理特点入手,详细说明了看不清的原因,侧枝、桥血管等,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办法,如双向多体位造影,直接尝试,利用IVUS/CTA,逆向。对于常遇到的问题看不清且刺不破通不过的情况也提供了解决办法,强力、绕过、破坏,并对每种选择做出了术式及采用导管导丝的推荐,如增强支撑力与穿透力可以选择Guidzilla、MC、Wire、Ballon等,有穿孔风险是选择Knuckle,同时也通过病例的方式进一步补充说明,实用性较强。


42.png

 

余再新教授以冠脉侧枝循环发现的历史作为起点,逐步阐述了冠脉侧枝的造影分类及分级,不同的侧枝血流评价方法,急性心梗、稳定性冠心病以及慢性CTO病变中侧枝的大型临床研究,以及侧枝循环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有氧运动对侧枝循环的影响,侧枝在不同的CTO造影中的特点。这些内容正是对CTO病变的一种补充。


总结:2021年的这场线上学术盛会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多方面展现了CTO病变的手术术式多样性、手术技巧多样性、可利用工具的多样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各位同仁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也让我们的大咖们互相碰撞出火花,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我们的共同进步提供了优秀的平台。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