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F2022|起搏论坛(6.10·线上)报道

2022-06-14 13:25:00
admin
原创
342

值此2022东北心血管病论坛(eNCF)隆重召开之际,起搏论坛于2022年6月10日在线上顺利举办。本次论坛围绕ESC指南解读、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起搏介导心肌病以及希浦系统起搏等专题开展重点研讨,邀请国内众多大咖相聚云端,聚焦起搏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开展精彩纷呈的专题讲座,线上近两万名专家同道共享学术盛宴。






第一场


本场论坛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连君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曲海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孙志军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张基昌教授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庞雪峰教授担任主持。强大的演讲阵容由北京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延春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波教授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述峰教授组成。百家争鸣,精彩纷呈


华伟教授首先分享了“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治疗心衰进展及国内应用现状”的精彩内容,指出国内70%以上的慢性心衰患者并不适合心脏再同步治疗,因此他们在接受了药物疗法后,依然缺少可以改善症状的方法,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正好可以填补当前的器械疗法空缺。CCM通过在绝对不应期发放局部电刺激增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内流,达到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逐步逆转心肌重构,从而改善心衰的作用。目前的临床研究验证了CCM的有效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降低了死亡率。最后华教授分享了3例国内随访病例,由于在国内CCM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更多的远期随访进一步研究其长期疗效。



王景峰教授围绕“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临床实践”讲题,首先介绍了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定义与分型,指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iCM)是一种可逆性的心肌病,具有排除性和回顾性特征。其次介绍了AiCM的病因与机制。对于AiCM的临床监测,动态心电图监测是筛选和正确诊断AiCM的关键,UGG斑点跟踪技术和心脏MR晚期钆增强有助于评估治疗反应性并指导消融或其他复律治疗。最后,王教授对AiCM诊断与治疗进行了阐释,其中他指出对于T-CM相关的心律失常应优先考虑消融治疗等;AF-CM倾向于更积极的消融复律治疗;PVC-CM提倡积极消融治疗,尤其对于药物疗效差或不耐受者。



宿燕岗教授带来了题为“CIED围术期抗栓治疗策略”的讲座,宿教授指出CIED术前应个体化评估患者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如血栓栓塞低危患者,建议停用或减量抗栓药物应用。随后介绍了瓣膜病及房颤患者的CIED围手术期的抗凝策略,即停用华法林或继续应用但INR达标低限,停用华法林时不建议肝素的桥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ACS及拟行或已行PCI患者至关重要,但其CIED围术期并发症在20%以上,针对此问题,宿教授探讨了CIED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最后,宿教授指出手术操作本身有时更是影响术后囊袋积血的原因。



梁延春教授分享了“不同深度间隔部起搏的特点及意义”的精彩内容,从室间隔的形态和结构详细介绍了解剖位置,并指出导线逐渐旋入时的各阶段的起搏形态的研究对于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以及未来将不同的起搏模式进行应用拓展有极大的意义。随后梁教授重点阐述了中等深度间隔部起搏,由于其既可以夺获左侧室间隔,又可以夺获右侧室间隔,故又名双侧间隔部起搏,呈现QRS相对较窄的室内传导阻滞图形。随后梁教授对不同深度间隔部起搏的心电图进行了详细解析。最后,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意义进行了展望,梁教授指出,双侧间隔部起搏可跨过间隔部缓慢传导,直接激动左心室,故能使左室协调性更好,QRS波更窄。



于波教授带来了以“提高CRT应答率的策略”为主题的学术讲座,简要介绍了影响CRT应答率的因素、预测CRT反应率的MADIT-CRT评分研究以及CRT无反应处理流程,同时于教授分别讲述术前筛选合适的CRT患者、术中寻找理想的左室导线植入部位、术后要求Biv比例越高死亡率越低,双室起搏比例不应<98%等常规方案。同时提到其他处理方法:左室心内膜起搏、左室心外膜起搏、希浦系统起搏、心肌收缩调节器等方向详细阐述了提高CRT反应率的策略,为日后避免CRT无应答提供了有效指导。



最后,李述峰教授为我们解读了“2021ESC起搏指南”的精彩内容,对病人的评估、心动过缓起搏以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进展和适应症进行了详细阐述。李教授指出尽管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病人的评估检查经常被忽略,但其作用却至关重要。而针对心动过缓指南推荐,李教授强调需要根据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起搏方式,对于可以去除的一过性原因,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均不建议植入起搏治疗。最后李教授解答了临床上非常常见的问题,即“植入术围术期抗栓管理”,并建议应根据出血和血栓风险的高低以及难以两全时的个体化评估进行管理。



总结

本次会议通过云端交流的方式展开了高质量学术交流,多方面展现了起搏领域研究前沿的热点、重点,内容丰富、亮点频出,众位专家的讨论从多个角度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为各位同仁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






第二场


本场专题邀请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王冬梅教授、北京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北京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于海波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金秋教授董颖雪教授带来精彩学术报告。由北京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柯萍教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王冬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邹德玲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晓红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武敏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持。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会议开场由王冬梅教授针对“2021 ESC最新CRT适应症”进行了精彩汇报,王教授指出从2012年至2021年期间,ESC心衰指南及CRT适应症不断更新完善,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更加适用的、循证的急慢性心衰治疗的新思路以及新技术。本次会议重点列举了2021最新指南与以往指南的不同之处及相关循证医学证据。


王冬梅教授总结(1)CRT的目的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及最高的安全性,二者均不能忽视。(2)Ⅰ类推荐重视LBBB QRS形态。(3)心衰伴起搏依赖患者植入CRT为Ⅰ类推荐,不要求LVEF≤35%。(4)心衰伴房颤CRT仍然是二类推荐,但房室结消融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5)心衰伴起搏依赖患者PM升级为CRT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6)希浦系统起搏目前认为在该指南中尚不能取代BIV,还需大型RCT验证。(7)希浦系统起搏+CRT能改善原来无应答的程度,提高应答率,但程控复杂,限制了部分功能的应用。(8)Ⅲ类适应症警示医生窄QRS不能植入CRT。王冬梅教授深入浅出给大家详细讲解了CRT最新适应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帮助。


<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