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F2022|CCAC-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大讲堂(6.7)报道

2022-06-13 10:05:00
admin
原创
420

(一)冠心病专场 

2022年6月7日,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eNCF)期间,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大讲堂冠心病专场拉开帷幕。本期聚焦心绞痛的诊治、溶栓和抗栓治疗、胸痛的鉴别,为大家重温心血管疾病更新的治疗理念,重点阐述了冠心病的诊治措施、介绍了溶栓和抗栓治疗的策略。



本次论坛由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庞文跃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马颖艳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斌教授担任主持嘉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聂绍平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振洋教授担任讲者。众多行业大咖齐聚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大讲堂,为心血管领域带来全新的头脑风暴。



会议开场聂绍平教授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分型和防治原则”进行了精彩的讲解。首先聂绍平教授帮助大家重温冠心病的基本定义并强调冠心病的标准可改变危险因素(SMuRFs),其中血压、血糖、血脂、吸烟,是干预冠心病的重要突破口。随后聂绍平教授介绍冠心病的分型以及诊断的措施,并着重强调稳定性冠心病不一定是稳定的,要通过识别高风险事件而客观看待。聂绍平教授也介绍了干预冠心病的生活方式以及常见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使得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当今冠心病治疗的现状。最后聂绍平教授结合指南和临床实践经验为大家讲解超高危ASCVD患者的诊断以及侵入性冠脉造影的决策路径。为临床医生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生活的干预均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接下来刘斌教授带来了题为“规范化溶栓临床常见问题解答”临床实践讲座。刘斌教授开门见山,指出我国近几年AMI死亡率逐渐升高,但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并未提高。他强调STEMI的救助核心,是PCI介入和溶栓治疗,而对于偏远地区无法得到及时的PCI治疗时,溶栓治疗显得格外重要。他列举了国内外重大研究均证实早期溶栓与早期PCI效果相似,并指出我国多数基层医院易首选早期溶栓结合转运PCI做为STEMI的救治措施。随后刘斌教授介绍了溶栓适应症、禁忌证以及溶栓的机制,并着重强调溶栓后必须抗凝剂。与此同时他向大家介绍了常用抗凝剂肝肾应用的几大误区让大家更加了解临床实践中抗凝剂的选择。最后刘斌教授总结了抗栓治疗常见并发症和出血的常见处理措施,解答了临床操作中常见的难题。各专家就此问题开展了积极的讨论,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



曲鹏教授分享了“ACS患者的血脂管理现状和进展”的精彩内容,首先他介绍了他汀药物在治疗冠心病的核心地位,并结合指南ACS患者的降脂新的目标值指出他汀降脂现治疗状的矛盾,他提出药物治疗不充分、强化他汀风险增加、他汀不良反应增加、他汀治疗后存在残余风险是我国很多地区没有达到降脂目标的真正原因。最后他通过列举几项研究证实了新型降脂药物小核酸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LDL-C达50-60%,且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未来降脂治疗的新方向。期待未来更多降脂的治疗方案。



最后梁振洋教授围绕“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长期血小板治疗管理”结束了上半场的演讲内容,他首先强调了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其治疗的关键在于通过评分工具评估出血和缺血之间的风险。梁振洋教授结合指南向大家介绍了ACS和CCS的治疗方案和疗程以及特殊人群(高龄、卒中/TIA、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血小板)在使用抗血小板过程的专家建议。最后各个专家就抗血小板合并消化道出血处理措施延展到临床实际问题结癌症导致胃出血同时伴有心绞痛患者,如何进行优先处理展开热烈的,专家建议要根据不稳定心绞痛的状态以及病变位置,具体分析从而确定外科手术与心绞痛治疗的顺序。从科学角度为临床实践常见问题得到全面的解答。



(二)心律失常专场 

2022年6月7日,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eNCF)期间,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大讲堂(二)心律失常专场拉开帷幕,本专场围绕房颤卒中、心衰防治和导管消融进展,常见心律失常诊治展开讨论,尤其是房颤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本次论坛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连君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树岩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述峰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孙鸣宇教授担任主持嘉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明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担任讲者。众多行业大咖齐聚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大讲堂,为心律失常诊治领域带来全新的诊治理念。



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房颤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房颤及其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且使死亡率、卒中率明显增加,而且持续性的医疗费用也会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经过近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房颤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房颤抗凝治疗率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不同级别医院抗凝治疗率明显不同,低级别医疗机构房颤抗凝治疗率仍较低,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有待提高;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卒中在我国也得到较快发展,但应注意适应证掌握和技术规范培训,以提高成功率和安全性。房颤导管消融取得巨大进展,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证也得到进一步拓宽,新技术、新器械和新消融策略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但由于中国庞大的房颤患者基数,房颤的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术仅能在部分患者中应用,故仍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治疗的应用。晚近,EAST AFNET- 4等研究显示房颤早期节律控制较室率控制可明显获益,且在心衰、女者、无症状房颤患者亚组均可能获益或有获益倾向;另外,在多个房颤导管消融的一线治疗研究、房颤伴心衰患者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对比的研究中均取得阳性结果。使早期节律控制成为房颤治疗的亮点和优选策略之一。



随后王祖禄教授带来了“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风险评估和临床处理”的精彩讲解。首先王祖禄教授介绍心衰与房颤的病理生理关系,两者致病因素相同,常常同时存在,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以及血栓事件的发生。在房颤合并心衰的治疗中,王祖禄教授强调要先通过CHA2DS2-VAS评分以及危险因素评估进行缺血性卒中和心衰等风险的评估,再根据心衰的分期进行综合管理。最后他结合指南推荐指出抗凝治疗、节律以及室律的控制是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核心,尤其近年的研究表明,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和节律控制治疗,防治结合可以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和改善预后。各专家就HFpEF患者往往更易合并房颤进行了相关讨论,王祖禄教授指出由于早先临床试验集中在HFrEF患者,对于HFpEF患者诊断和临床特征不明确,且HFpEF伴房颤患者往往更易合并较多的危险因素和共病,故临床研究中影响因素更多,更复杂,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有些方面需要未来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究。



梁明教授就“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进行了精彩授课。首先梁明教授介绍了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以及处理措施,随后介绍了房颤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节律/室律控制药物以及导管消融治疗的进展。最后各专家就伴高危险因素的心律失常进行了讨论,梁明教授解答此类患者部分病情不稳定,需要进行专门的风险评估。



最后张萍教授就“心房颤动的卒中风险评估和抗凝治疗管理进展”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张萍教授指出无论是否有症状的房颤均会增加卒中的死亡率,需要进行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是最适合亚洲人群使用的评分,除此之外HAS-BLED评分可以预测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但出血风险高并非抗凝治疗的禁忌,而是更应谨慎分析抗凝治疗的个体化方案、控制可控出血危险因素,。最后张萍教授结合不同人群的特点更全方面的介绍了抗凝的治疗方案。各专家针对房颤和卒中/TIA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

总结


此次 2022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大讲堂主要从临床实践出发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常见的疾病类型、诊断以及治疗措施展开了讨论。着重强调了指南更新部分以及治疗的新理念,为我国冠心病临床诊治以及心电生理与起搏诊治水平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桥梁


难治性高血压、心肾综合征、老年心血管疾病和非缺血性心肌病诊治进展


2022年6月7日,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eNCF)期间,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大讲堂(三)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本期围绕难治性高血压、心肾综合征、老年心血管疾病和非缺血性心肌病诊治进展开展讨论,众多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相聚线上,分别就心血管领域相关疾病在临床中的现状及诊疗手段,特殊人群的管理策略以及最新进展和大家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本次大会内容丰富,结合临床,是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一线专家参与,百家争鸣,精彩纷呈!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侯平教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潞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波教授担任主席主持了本次会议讨论。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李玉明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黄岚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马颖艳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于海波教授,分别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演讲。

曲鹏教授首先进行了简短的开场致辞,并逐一介绍了与会专家,他表示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大讲堂开办多年以来,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参与,具有很强的学术权威性,每每都能给各位同道带来新的启发与引领。



李玉明教授首先为大家分享了难治性高血压的诊疗流程。他表示,难治性高血压发病率高,临床预后较差,是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而准确识别诊断难治性高血压是其治疗的基础。常见的检查手段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白大衣高血压等。同时,对于血管重构的评价也非常重要,若颈股动脉脉搏传导速度检查证实存在血管重塑,则可证实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断,否则需要排除依从性、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于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强调动态评估及综合管理,在最大化生活方式干预、最佳指南指导药物联合基础上,尝试使用氯噻酮或吲达帕胺代替噻嗪类;加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肼苯达嗪等策略。经导管消融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是新兴手段,临床研究中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用于临床仍需进一步证据支持。总之,对于难治性高血压,应准确评估,排除继发因素,予以个体化、精准化诊治管理策略。



黄岚教授的讲课聚焦于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心肾综合征的临床处理。他强调,心肾在血流动力学、体液因子、免疫以及神经等各个层面互相影响,显著影响临床预后,心肾共同管理刻不容缓。Ⅰ型心肾综合征最为常见,对于其临床评估尤其重要。BNP及NTpro-BNP是诊断心肾综合征及判断预后重要指标之一;血肌酐、尿素是目前心衰指南中推荐级别最高的肾脏生物标志物;GFR可以反应肾脏储备,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蛋白则为肾小管损伤的标志。此外,尿生物标志、超声评估也对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心肾综合征的治疗应着重针对发病机制,围绕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内分泌平衡选择联合治疗,药物、肾脏替代治疗减轻容量负荷、改善器官灌注,使用神经体液因子拮抗剂能够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马颖艳教授关注了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她表明,老年人心脏病理生理存在自身特点,临床证据不足,需要引起重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一般合并症多,应注意综合评估、综合管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波动大、继发性高血压漏诊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