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F2022|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专场(6.8)报道

2022-06-12 18:45:00
admin
原创
348

2022年6月8日14:00-17:00,CSC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专场,众多心血管权威专家齐聚一堂,不仅介绍了超高危ASCVD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心血管疾病血脂诊疗新进展、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共病管理,还分享了抗炎治疗在冠心病中的进展、STEMI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的意义及策略等,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

部分专家合影


今年的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论坛,邀请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组长、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祖贻教授,学组副组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袁晋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等多位国内心血管界权威专家担任讲者。邀请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祖贻教授、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王守力教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陈少伯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宋现涛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张波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韩雅玲院士对2020《超高危ASCVD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参考2018年AHA/ACC指南,对超高危ASCVD患者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发生过≥2次严重的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的ASCVD事件合并≥2个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对于超高危ASCVD患者的降脂目标值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的干预靶标降至1.4mmol/L以下且较基线降幅超过50%。我国超高危共识首次提出中国超高危ASCVD患者的血脂管理路径,明确了非他汀药物治疗的启动时机,依据患者基线LDL-C水平及拟选择降脂方案的预计降低幅度,来选择个体化的降脂治疗方案。


接下来,
袁祖贻教授对“Lp(a)成为ASCVD干预新靶点还有多远?”进行了专题报告。袁祖贻教授介绍了脂蛋白(a)的结构、发现过程、人群分布和临床意义,并对5类高危患者推荐检测Lp(a),指出高Lp(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主动脉瓣钙化风险增加有关,目前Lp(a)是各大指南/共识公认的ASCVD独立危险因素,并对减低Lp(a)升高的可能方法进行了阐述,关注Lp(a)临床意义的时代已经到来。



曲鹏教授就“ACS不稳定斑块的管理”进行了专题报告。易损斑块是ACS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其主要特征是大的脂质坏死核心、薄纤维帽并有巨噬细胞浸润,导致的斑块破裂是冠脉血栓形成及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加纤维帽厚度、减少脂核体积及改善微环境是稳定ACS患者易损斑块的管理要点。PCSK-9抑制剂可显著稳定和逆转斑块,改善预后。



程翔教授就《冠心病抗炎治疗2021年度进展》发表专题报告。各种类型的残余风险是导致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程翔教授介绍了近年众多关于抗炎治疗与ASCVD的临床研究,IL-6配体和受体单抗在心血管抗炎治疗领域获得初步成功,而秋水仙碱可抑制炎症小体和中性粒细胞陷阱活化的作用,2021年首次获得指南推荐。羟氯喹和利拉鲁肽作为抗炎治疗的新方向也备受瞩目。ASCVD抗炎治疗的道路上,只有选择合适的抗炎治疗靶点、合适的抗炎治疗人群及合适的抗炎治疗时机,方可能取得通过抗炎治疗降低ASCVD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目的。



随后,
袁晋青教授阐述了“心血管疾病血脂诊疗新进展”专题。袁晋青教授介绍了2021 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新推荐,强调不同人群的阶梯式风险评估与管理对策,推荐“三步法”强化降压流程,介绍GLP-1RA和SGLT-2抑制剂在血糖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并提出更严格的LDL-C靶标,以及强化降脂治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重要性。并从真实世界研究入手,深入了解血脂管理现状及联合降脂优势,并介绍了新型降脂药物进展。



张瑞岩教授的讲课题目是“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共病管理”。中国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52.9%,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预后极差,但仅不足10%合并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了指南推荐的全部标准二级预防治疗。随着降糖药物的心血管获益不断被验证,GLP-1RA和SGLT-2抑制剂被各大指南推荐。张瑞岩教授提出设想,希望未来形成新的亚专科--心血管代谢医学,更好地为这一庞大患者群进行管理。



李毅教授的讲课聚焦于“抗血小板治疗与胃肠道损伤:OPT-PEACE研究的启示”。他介绍了由韩雅玲院士牵头的OPT-PEACE研究,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稳定性冠心病或GRACE评分<140分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置入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胃肠道出血的精准防治,该研究将我国自主研发的胶囊内镜磁控机器人技术作为胃肠道出血的早期无创性精准检测手段,该研究显示:所有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所有时间段均与胃肠道黏膜损伤的高风险相关(包括DAPT 6个月后约18%的胃肠道溃疡发生率),缺血中低危患者6个月DAPT安全性优于12个月DAPT,且氯吡格雷的致胃肠损伤作用不弱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进一步临床决策。



最后,
刘巍教授进行了“STEMI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的意义及策略”报告,详细讲解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类型、发病机制、诊断及预防等问题。介绍了rhBNP通过PI3K途径改善Bcl-2水平减少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阿托伐他汀通过激活RISK成分产生与缺血预适应类似的心脏保护作用,并阐述了通过减少远段血栓栓塞、降低微血管损伤、保护相关细胞等策略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

撰稿人:刘韵情

审稿主任:刘海伟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