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F2022|心律失常论坛—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及新技术(6.11)报道

2022-06-21 23:20:00
admin
原创
504
图片
图片

2022年6月11日,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之心律失常论坛——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及新技术如期召开。与会专家们通过大量经典的临床病例以及前瞻性研究,为专家同道们阐述了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策略,介绍了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新技术,共同探讨当前室性心律失常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本次大会内容丰富,源于临床,受益匪浅。

图片

本次论坛邀请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连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庞雪峰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孙鸣宇教授、本溪市中心医院刘爱军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金志清教授为主席。由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树龙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马薇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陈松文教授、西安交大附属第二医院王洪涛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明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交流!


图片


 本场会议首先由张树龙教授分享了《标测和消融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潜在风险和失败原因》,以风险与消融失败的解剖及组织学原因、潜在风险及其对策、消融失败的原因及对策为主要内容,向我们介绍了消融的潜在风险有心包填塞、房室阻滞、冠脉损伤等,消融失败可能与导管难以到达、出口变化、难以诱发、心外膜起源有关。


图片


 接下来由龙德勇教授结合大量实际临床病例与手术过程详细讲述了《心外膜标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技巧与陷阱》,他表示从心电图形态学标准识别病理性室速起源指导消融是很有价值的。龙教授以心外膜起源的识别、消融适应征与时机、消融方式及心包穿刺技巧与注意事项为主要内容,为心外膜消融以及心包穿刺技术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指引。


图片


马薇教授则围绕《分支相关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及起源预测》展开了精彩讲述。马教授首先以传导系统的解剖特性出发,指出传导系统起源的心动过速同心肌起源有一定差别,并将束支分为近中远段三个部分,通过体表心电图以及腔内图体现的电生理特征的比较预测起源部位,并以靶点处验证。马教授指出束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一定要关注HIS,H-V间期有助于判断起源,局部P-QRS间期有助于寻找靶点,体表心电图对起源部位预测有一定帮助。


图片


陈松文教授分享了《右冠窦消融左前分支近端室早》的进展, 他指出所有伴有或不伴有左前分支室早的患者在 SR期间都可以在右冠窦记录浦肯野电位,并且可以在所有源自左前分支近端的室早患者的室早期间在右冠窦记录浦肯野电位。由于右冠窦和左前分支近端之间的密切关系,右冠窦为消融源自左前分支近端的室早提供了一个可替代且有利的解剖目标。源自左前分支近端的特发性室早具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QRS 持续时间差异(PVC-QRS 和 SR-QRS 之间)<15ms 是左前分支室早起源部位的良好预测指标,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图片


王洪涛教授以《瓣环起源室早室速的消融》为题,从室早的发病率、房室瓣环的解剖、室早心电图特征三部分展开了详细丰富的讲述,并带来了丰富的导管消融病例分享。王教授指出瓣环上部起源的室早时速II、III、AVF均正向,瓣环中部起源的室早室速II、III、AVF有正有负,瓣环下部起源的室早室速II、III、AVF均负向,对室早室速的定位具有指示意义。消融导管记录到小A大V波形,A/V<1且A波振幅>0.03mv,V波振幅>0.35mv的位置是较好的瓣环消融靶点。


图片


会议最后由梁明教授以《心大静脉起源室早消融策略》为题介绍了心大静脉内导管消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梁教授指出,首先心大静脉远端直径较细,导管常常难以到位,操作受限;其次血管内径小,高电阻和冷却受限、限制能量释放;除此之外,冠状窦静脉毗邻冠状动脉、主动脉根部等,动脉损伤是GCV内消融的一大挑战。前室间静脉是IVACVS内导管标测和消融的另一个难点,原因如下:1.前室间静脉与心大静脉成角,导管操作困难,难以进入前室间静脉内;2.近80%的前室间静脉与前降支走形邻近,AVI内消融容易损伤动脉,安全性差。对于导管无法到达的位置,亦可消融毗邻结构,如左室心内膜、左冠窦、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部、右室流出道等部位消融。研究显示34%CVS起源的IVAs可在CVS外毗邻部位消融成功


图片


总结

此次东北心血管病论坛心律失常学组论坛为参会的专家同道提搭建了高层次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主要以临床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围绕室性心律失常领域内热点前沿,直观、充分地探讨临床中的疑惑,并对心电领域新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助于切实提高我国临床心电生理与起搏诊治水平以及科研能力。


图片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