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精准介入训练营第三期成都站成功举办,充分发挥腔内影像学与功能学和精准 PCI 的桥梁纽带作用
- 2024-11-26 17:59:00
- admin 原创
- 89
晴不知夏去,秋高气爽,枫叶飘红景如画。飘落的银杏叶好似与我们诉说了它的收获,而我们的精准介入训练营项目第三期载着硕果累累的医学知识于2024年11月16日在成都成功举行。此次会议旨在共同参与,广泛交流,聚焦冠心病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的前沿技术,通过病例精解与实战病例汇报的形式,规范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为广大中青年医师创造了交流分享的学术平台,并促进中青年医师在实践中成长进步。
会议由韩雅玲院士发起,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分为上下两半场,主讲了OCT病例和FFR病例各4例,并邀请了国内多位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与学者。由韩雅玲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与贺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 担任会议主席。候静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徐凯(北部战区总医院)教授、刘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钱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会议主持。强大的讨论嘉宾团由沈正(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杨海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翟光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教授、赵晓辉(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李刚(四川省人民医院)教授、刘志江(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宋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组成。陈驰(四川省人民医院)教授、沈毅(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马弋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任燕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王栏霖(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教授、邓熠(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付国齐(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会议讲者。
会议开场由韩雅玲院士视频致辞。开场致辞中介绍了项目背景,讲述了OCT作为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并不断优化介入治疗质量。大量研究表明,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指导可以改善PCI患者的即刻与远期的预后,但目前OCT在我国的应用比例仍较低。本次论坛聚焦OCT指导PCI的临床应用,通过病例精讲,实战病例的汇报与讨论,深入探讨了OCT如何指导优化PCI治疗的实践问题。
贺勇教授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他提到:目前冠脉的热点是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精准PCI的必备工具。然而在西南地区,腔内影像和功能学应用不足,需要大力推广与发展。对此,进行知识储备非常重要。此次的精准介入训练营放在成都举行,为我们西南地区的广大医学者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便利。华西医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影像功能的基础培训工作,希望西南地区的同道可以不断学习积累,积极参与交流,为精准PCI的到来做好充足的准备。
病例为我们启发了器械无法通过时如何处理病变的临床思路。通过冠脉造影分析患者弥漫性病变钙化严重,前降支严重狭窄。OCT导管等器械无法通过,考虑做主动旋磨,后在OCT指导下进行震波球囊处理钙化病变。
杨海波教授在汇报中指出:一般对较浅的病变钙化,考虑用旋磨,并选择多层次磨头组合使用。其中会结合OCT的钙化评分判断,指导升级磨头。若钙化严重,会选择使用震波球囊,再结合OCT图像,观察钙化环是否断裂。最终在OCT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完成病例的治疗。
该病例充分体现了OCT对于钙化病变的精准识别和指导治疗的价值。单一的预处理方式往往可能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我们需要结合旋磨、激光或者是震波球囊联合应用,而OCT可以精准指导我们选择预处理的方式。
总结:
腔内影像对钙化病变精准识别和指导治疗价值巨大。
1.OCT可以准确地评估冠脉钙化病变的整体形态特征(化角度、长度、厚度),精准指导预处理方式的选择。
2.器械(球囊,IVUS/OCT导管)不能通过冠脉钙化病变,首先考虑旋磨进行预处理。
3.对于长段钙化病变,会存在多种钙化形式,旋磨、IVL等预处理方式可以联合应用。
该病例展示了腔内影像指导旋磨和震波处理钙化病变的获益。钙化病变在OCT指导下的Step-by-step的指导为这种复杂钙化病变的处理具有实际的临床指导价值。
本例病例展现了术者的果断,OCT过不去果断采取主动旋磨;复杂钙化,主动旋磨比被动效果好,并发症少;腔内影像学提供的信息,足以支持主动旋磨;兼容后为后面器械的通过提供条件。所以钙化要么不动,要么处理充分,才能达到可以接的处理结果。OCT指导钙化可以看厚度,指导处理方式具义。
病例患者入院心电图表现陈旧性前壁心梗,前降支支架轻度内膜增生,对角支明显狭窄。回旋支中远段局限性狭窄,右冠开口到后三叉弥漫狭窄,斑块极不稳定。使用OCT进行腔内影像学的观察。OCT显示斑块性质以纤维脂质斑块为主,病变弥漫,基于OCT测量值,植入两枚支架。
一年后患者再次入院复查,再次进行OCT的检查,发现不稳定斑块。根据MLD MAX原则,指导支架植入。
病例很好很全面,造影无症状,OCT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加明确的诊断。体现了OCT的重要性,通过腔内影像学发现斑块负荷与斑块性质,预测斑块的活动性和不稳定性,从而精准指导治疗选择和方案。
该病例与腔内影像学相关研究比较吻合,Combine研究已经提示我们,腔内发现的TCFA 是否需要提前干预,如何干预:裸金属支架,药物支架,还是药物?我个人觉得需要依据OCT进行积极的干预。
对不稳定斑块到底干不干预,还是和患者基础情况的控制有关系,希望在OCT的指导下进行积极干预,个性化选择合适的方案。稳定期的药物调整也很重要。
完整的随访资料非常重要,介入医生需要把手术与综合管理结合在一起,手术与药物干预相结合。FFR是即刻情况,而斑块是否破裂,位置在哪里,需要OCT来告诉我们;对此,可以根据影像学进行积极主动干预和强化降脂。
沈毅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一例迂曲复杂病变,器械无法通过,最后通过延长导管实现OCT指导完成介入手术。延长导管在复杂病变中可以提高支撑力,并给予安全有效的通道,快速通过冠脉病变,迅速到达病变的地点。对释放支架药物或者球囊的处理是非常有效的。本病例就是使用延伸导管的技术,很快通过扭曲的病变,为远端的支架释放提供了可能。
导引延伸导管多用于迂曲、严重钙化、CTO冠脉开口起源的异常加强系统支撑。对改善同轴性以及创建血管通路和器械输送通道有重要作用,同时延伸导管对于药球可降解支架的保护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导引延伸导管还可用于AGT、以及ADR技术中控制血肿。
精彩的病例,不仅突出了OCT的功能性,还突出了延长导管等特殊器械在复杂病变中的应用。我们术者对于器械的尺寸要非常了解,尤其是变径的器械。
如何在支架前预判无复流,慢血流,腔内影像学就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指导我们做好预防处理的准备。体现了OCT对于复杂情况预防预判的指导。
延长导管的应用,在此病例中有很好的体现,应用于复杂病变时有实际获益。
本例病例是一个前降支中远端次全闭塞合并高血压三级,心房颤动,糖尿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烦躁无法平躺,尝试端坐位穿刺完成PCI治疗。
本例病例给我们的启发:
1.穿刺:首选双侧桡动脉穿刺,以后可常规备用双侧肱动脉,肱动脉血管较粗,且不易痉挛,可更换更大的鞘管。
2.因体位原因,桡动脉入路导丝在接近主动脉位置才能看见导丝,增加入路并发症风险,J型导丝较泥鳅导丝可能会减少前臂小血管穿孔风险。
3.非常规体位手术,目前暂未发现显示各个血管的最优体位,
4.不能扩大视野倍数,视野受限,增加手术相关风险。
5.目前端坐位PCI只能尝试较为简单的病变,且对腔内影像学依赖性较强,对于复杂病变仍无能为力,但急诊大多为简单病变,可开通血流后院内择期再次常规体位手术。
结合OCT影像融合的功能,可以直接指导点位,做好影像的标记,当然因为病人体位的影响,我们的指引导管顺差的支撑力不是很够,为了获取OCT的精确图像,可以再插一个延长导管,还可以减少造影剂的用量,这样的话对心衰的病人也是有帮助的。
介入医生要慎重考虑非常规体位操作,要保护自己。SOP比较重要。比如本例可以考虑上ECMO ,从而降低风险和压力,最好借助辅助器械,将复杂操作常规简便化,保证安全。
目前辅助器械发展很快,选择也比较丰富,我们预判后可以充分的考虑与选择。所以综合病人情况做多种选择,最终实现简单病变快处理是更佳。
任燕龙教授分享了双腔微导管辅助做平行导丝,SPM结合两次IVUS 和功能学处理CTO的病例。ADR重回真腔失败后,通过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的联合指导,最终成功运用SPM技术完成对CTO的处理,不失为处理该类病变的一种较优选择。
这类病例提供的信息非常有价值,功能学整体评估对指导PCI,尤其是对这种特殊的病例很有指导意义。请问这类病人做了多少,有没有相应数据发表。
大概做了70多例,FFR和imr,CFR,整体评估。未来会继续积累数据并考虑总结分析结果。
本例病人的FFR值0.78有点临界,最终是否需要放支架还是值得讨论的。
王栏霖教授分享的病例是左主干造影狭窄。IVUS检查发现该狭窄相对临界,考虑采用冠脉功能学的标准压力导丝FFR指导。在做左主干开口的测量时,操作非常重要,EQ和Verify的时候,都需要将导引导管退出冠脉口操作,最终测量出FFR的情况是前降支0.7,回旋支0.84,左主干植入一枚支架。复测前降支、回旋支的FFR数值并结合病人胸痛消失的情况,安全下台。
这个病例看似并不复杂,但是的确体现出以压力导丝为基础的FFR技术的核心所在,临界病变到底如何去进行治疗,需要考虑功能学的指导,现在很多的指南共识都把FFR作为评价冠脉病变缺血与否的标准。
对于PCI手术,由功能学指导,其准确程度对于PCI的治疗还是有意义的。建议术前术后都要做功能学,以评估治疗效果。
左主干的FFR是非常难评估的,操作要慎重。FFR的数值主要反映缺血情况,除了狭窄,还和供血面积有关系。因为左主干严重狭窄,回旋支也应该是缺血的,缺血对病变并没有严重到影响弧线值,如果严重到一定的程度,会应影响回旋支。左主干开口病变的FFR测量,操作尤其重要,细微的操作会导致结果不一样,比如EQ等操作导引导管的位置等,这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格外注意。
邓熠教授汇报了一例前降支近端中端狭窄病变,60~70%回旋支从中段开始弥漫性病变,累及OM,并在远端有一个严重狭窄。对于这种多支血管病变,FFR值是非常重要的,通过FFR判断血管是否缺血。前降支FFR为0.78,近端有跳跃,回旋支FFR 0.90,判断属于非罪犯病变。行OCT检查 ,明确狭窄面积及钙化程度,最终指导植入支架一枚。
小结:
1.FFR数值是恒定的,不同的临床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个体化处理可结合腔内影像学评估;
2.规范化的操作,FFR可重复性,保证结果的正确,才能真正的指导临床治疗
3.腔内功能学联合腔内影像学综合评估,指导精准PCI,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4.FAME1和FMAE2研究中的亚组分析,PCI术后FFR值越高,心血管临床事件发生率降低
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病例,抛给我们一个纠结的问题:OCT与FFR不一致,如何选?根据解剖结构不同血管的供血地位不同,根据国内外的众多研究,个人认为,FFR是需要相信和确定的,针对以上三支病变 我都会进行OMT治疗。总之冠脉医生需要跳出单纯的功能学与单纯的影像学,需要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终通过治疗为病人带来获益。
病例做的非常好,对于OCT与FFR结果不一致,我觉得:精准PCI需要腔内影像与冠脉功能学联合,两者各有优点。功能学反应血管缺血情况,但是这是即刻当下的值,无法评估斑块性质;所以结合腔内影像对斑块性质整体评估,可以为患者带来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付国齐教授带来的病例是: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NYHA III级。造影的结果是钝缘支相对比较粗大,但有弥漫的钙化,近端有90%的狭窄。造影显示病人多支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对于此病例,FFR工具可以给我们更好的指导,通过FFR的数值明确右冠引起的缺血可能性更大,最终使用旋磨和切割球囊预处理病变,并成功植入支架,术后FFR值0.93,结果满意。该病例提示:FFR等功能学评估,可以提高冠脉精准介入治疗,改善远期预后。
远端病变会掩盖近端病变,处理远端之后需要重新用功能学评估近端病变,以追求最佳治疗效果。本例病变放的支架比较多,需要思考的是,是否可以根据功能和影像的综合指导,最终实现更少支架的治疗?
病例比较复杂,属于非常典型的三支弥漫钙化病变,影响心脏功能的罪犯血管与病变,需要在术前进行明确,这是FFR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场景。在功能学明确病变后,可以考虑结合OCT等腔内影像学,更加精准处理罪犯病变,以获得最佳临床预后。
最后,会议在精彩的学术报告和热烈的讨论中结束。刘健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精准训练营是胜利和成功的,在会议过程中,各位专家结合临床实践都分享了精彩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时代在变化,技术在进步,未来我们将继续用先进的知识储备,接迎影像功能指导精准介入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