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 2023 | 起搏论坛报道

2023-06-21 10:12:00
乔明月
原创
214

第一场




     2023年6月17日,众多心脏起搏领域专家齐聚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之起搏论坛。传导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心脏电和机械的同步性,从而减少或改善心衰的发生,为广大起搏患者在治疗需求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目前已成为起搏领域的领先技术。本次会议从传导束起搏的应用出发,重点介绍了传导束起搏的适应症及判定标准,并对其现状与未来进行展开分析,同时对无导线起搏器中国应用现状也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次会议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连君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延春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曲海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李晶洁教授以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志国教授共同担任主持。强大的演讲阵容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汤宝鹏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北京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柯萍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钱智勇教授以及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延春教授组成。百家争鸣,精彩纷呈!




    汤宝鹏教授聚焦于“无导线起搏器中国应用现状及培训工程介绍”。报告伊始,汤宝鹏教授首先对目前临床应用的无导线起搏器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并通过列举多项国内外临床研究充分证实了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以及与传统的起搏系统相比无导线起搏器的优势,进而对目前无导线起搏器中国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对临床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及原因分析。随1后,汤宝鹏教授表示无导线起搏虽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起搏技术,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对无导线起搏器培训工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鼓励并帮助更多的一线临床工作者对无导线起搏的学习,对于国内无导线起搏技术的推广、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伟剑教授就“传导束起搏的现状与未来”展开了充分的讲解。黄伟剑教授表示希氏束起搏虽是最为生理性起搏,但由于存在阈值高、感知不良等问题,目前逐渐被左束支起搏所替代。然而现有的临床研究中,对左束支起搏和左室间隔部起搏两种起搏模式的鉴别有诸多标准,且大多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左束支起搏的判定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起搏领域的研究热点。2023年HRS/APHRS/LAHRS的心脏生理性起搏(CPP)指南对传导束起搏的定义以及其临床适应症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同时,黄伟剑教授也提出目前传导束起搏的长期临床获益和远期风险尚不明确,未来仍需更多大样本量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并提及日后传导束起搏专用的植入式电子装置的改进策略。


      陈柯萍教授的讲题主要关注了“传导系统起搏的适应症考虑及思考”。陈柯萍教授主要从传导系统起搏在心动过缓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及其他患者中的适应症应用以及对传导系统起搏适应症的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陈柯萍教授表示对于符合心动过缓、心室起搏适应症且EF≤50%患者、典型LBBB伴EF≤35%的心力衰竭的患者以及慢性房颤伴房室结消融的患者,均优先考虑传导系统起搏。根据2023年HRS指南表明LBBB,QRS≥150ms患者,EF在36-50%(心功能Ⅱ-Ⅳ级),可以考虑CSP或者CRT。最后,陈柯萍教授提及在左室导线植入失败或不理想、CRT无反应或者存在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情况下也应该考虑传导系统起搏。


      钱智勇教授向我们分享了“起搏器技术革新与临床应用”的讲题。钱智勇教授首先对起搏器功能的进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从起搏-感知-生理性功能-自动化功能的发展)。随后对生理性起搏的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从RVSP/RVAP—AAI/DDD—CRT—HBP/LBBP—HOT-CRT/LOT-CRT的发展)。最后,钱智勇教授指出传导系统起搏未来的发展应更加注重于植入标准和方法的规范化、受益人群的进一步完善化以及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化,同时也需要更多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对长期的结局与安全性进行讨论。


梁延春教授围绕“左束支起搏的心电图标准”的讲题,对近年来诸多研究提出的不同的左束支起搏的判定标准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指出各个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进而强调左束支夺获个体化判定的重要性。梁延春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左束支起搏个体化的心电图标准,规避了既往左束支起搏判定标准的局限性,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在临床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总结

此次会议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围绕目前传导束起搏的热点难点、最新进展及诊疗经验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和精彩的分享,为各位同仁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第二场


     今天的NCF成为展示心血管领域创新成果的舞台和构筑心血管同道间合作共赢的平台,让我们共同努力,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不断发展,携手开创心血管健康事业的美好未来,为实现14亿中国人的心血管健康做更大的贡献!”这是韩雅玲院士在大会开幕致辞中的殷切期盼!近年来致力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这一亚专业中国医生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使得中国的起搏技术在国际上取得了领跑的学术地位。2023年6月17日,2023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之起搏论坛Session2为大家呈现一场学术盛宴。本论坛的内容设置上及时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和治疗理念,重点阐述了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技术的治疗进展。起搏论坛专场以线下主题演讲的形式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全国心脏起搏领域知名专家,共同探讨当前心脏起搏这一亚专业的新技术、新话题及新进展。本次大会内容丰富!

     本次起搏论坛Session2由解放军980医院王东梅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晓红教授、吉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基昌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尹德春教授以及营口市中心医院闫巍教授担任主席。强大的讲者阵容由解放军980医院王东梅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延春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述峰教授及北部战区总医院于海波教授组成。百家争鸣,精彩纷呈!




    会议开场由王东梅教授针对“心房起搏治疗HFpEF”进行了精彩汇报,从心衰的分型入手。HFpEF是心衰的一种病理生理类型。王冬梅教授从HFpEF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相关并发症,药物治疗目前策略等多方面介绍,解释了目前药物治疗对于该种心衰治疗效果欠佳的病理生理机制。王冬梅教授根据自己中心的临床实践,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HFpEF的器械治疗。王冬梅教授对目前国际上该领域最新晋的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且将自己中心的临床经验加以分享,为参会医生开拓眼界并提供了新思路。


      接下来梁延春教授带来了题为“间隔部起搏分类及电生理特点”的精彩内容。

      左束支起搏是近年来涌现的生理性起搏技术,其技术要点是将起搏电极导线从室间隔的右侧旋入至左侧。然而,在电极旋入过程中,随着起搏输出及电极旋入室间隔深度的不同,其心电图及心腔内电图均随之发生变化。其电生理尚未明晰,给术者在术中判断手术终点造成了困扰。最新的解剖学证实,室间隔是一个双层结构,分为左室间隔及右室间隔。以此为基础,梁延春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双侧间隔起搏,其以同时夺获双侧室间隔心室肌为特征。梁延春教授以一例手术实例为与会各位同道讲解了间隔部起搏的分类,并对他们的不同电生理特点加以总结。梁延春教授的报告了展示了北部战区总医院起搏团队近年来的工作成果,也进一步巩固了该团队在国内领先且国际一流的学术地位。

      于波教授针对“提高CRT应答率”进行了报告。心力衰竭伴电-机械不同步的患者需进行CRT。CRT目前有很多手术方法,其中就包括经典的双心室起搏。询证医学证据最为充分,然而在临床中,大约1/3的患者对于双心室起搏无应答。于波教授总结了最新的文献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于如何提高CRT的反应率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应用左心室四级导线,可以通过将起搏电极导线植入心尖部,但于电极近段起搏来提高疗效,其次也可将左心室四级导线与特殊功能起搏器联合应用以实现左心室的多位点起搏来提高临床疗效。此报告为起搏手术医生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李述峰教授带来了题为“起搏器更换时装置的选择和导线管理”的精彩讲座。李述峰教授提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及居民预期生存寿命提高,我国每年新植入起搏器的数量明面临显增加,同时前些年因电池耗竭需行起搏器更换的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加。手术医生面对起搏器更换时需要考虑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新装置及合理对起搏电极导线进行管理。李教授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及其中心的临床经验与与会同道交流心得,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起搏器更换策略。厚积薄发,探索未来。

     于海波教授带来了题为“希氏束起搏的临床应用体会”的精彩演讲。北部战区总医院起搏器植入量位于东北地区及全军首位,也是国际上最早开展希氏束起搏的中心之一。于海波教授结合自己近年来行希氏束起搏的体会,毫无保留的与国际国内的同道做了分享。于海波教授的演讲引起了参会同道的热烈讨论与高度评价,为我国起搏技术的提高了做出了贡献。



总结

此次2023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之起搏论坛Session2主要以临床需要为根本、以经验交流的形式,丰富对心脏起搏的认知和经验,为参会的专家同道提供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呈现一场丰富多彩、高潮迭起的学术盛会,有助于切实提高临床医生心脏起搏治疗以及科研能力。





END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