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2021|心律失常论坛-房颤抗凝专场(6.15)报道

2021-06-23 16:58:00
admin
原创
532

2021年6月15日,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之心律失常论坛召开,国内一线临床专家云集,共论房颤相关的抗凝之道。房颤的抗凝管理极具挑战,既要考虑到缺血风险,又要兼顾出血事件的发生。本场会议通过国内外前沿的学术成果以及生动的病例针对房颤抗凝治疗临床最新进展进行了中国解读,分享专家个人经验的同时,特色地针对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策略作了详细的汇报,从多角度、多领域理解抗凝的平衡之法。


本场论坛由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担任坛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解放军总医院郭军教授、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志国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陈学智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丁建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参加本场会议汇报的专家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邹德玲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孙志军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杨桂棠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金志清教授、大连市中心医院李世军教授。

 

31.png


会议开始,主席王祖禄教授致开场词,他表示非常欢迎与会专家们的积极参与,希望在本次会议中大家能博闻广识,共同进步。随后王祖禄教授抛砖引玉为大家带来了题目为《房颤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积分是否足够》的报告,他指出在将来,房颤患者的数量会逐年增加,房颤相关的致死率、致残率则会居高不下,当前很多证据已经表明CHA2DS2-VASc评分在抗凝评价当中应作为一线指标,然后抗凝后的出血风险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从出血风险因素及评价方案变迁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HAS-BLED、ORBIT、ABC等出血评分体系,从可靠性及可操作性分别对上述评分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细化了从总体到个体的抗凝策略,且如何对高风险因素进行纠正与规避。近些年NOACs药物逐渐扩大的临床应用,国内外中心也做了相关的临床研究,让我们的抗凝方案更精准,手段更丰富。

 

32.png


邹德玲教授汇报的题目为《射频消融围手术期口服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她表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当今房颤治疗的可靠手段。她分析了消融手术产生血栓的机制,并且对围术期抗凝策略进行了分步管理,说明了在如何保证有效抗凝的同时,产生最小的出血风险。通过对当代最新的临床试验及专家共识进行解读,阐述了VKA与NOACs相较中,NOACs可完全替代VKA用于非瓣膜房颤的围术期抗凝,并成为首选。通过对卒中危险因素分层,对术后患者的抗凝策略进行了个体化指导。


33.png

 

李世军教授通过其中心的经典病例,生动地分享了术前抗凝治疗策略,术式选择的依据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救治策略,尤其是针对达比加群造成的出血事件,利用依达赛珠单抗成功挽救患者生命进行了经验的分享。深刻地总结与剖析了处置过程中的不足与经验教训,参会者们在讨论圈里表示获益匪浅。

 

34.png


众所周知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里的“头号杀手”,房颤合并冠心病的人群也越来越多,杨桂棠教授通过《房颤合并冠心病抗凝现状与探索》一题,深入浅出地对于此类患者如进行射频消融术及PCI术,围术期抗凝与抗血小板策略如何搭配,缺血与出血风险如何评估,药物种类的临床选择进行了逐一分析,对未来房颤合并冠心病的个体化治疗进行了积极探索。


35.png

 

孙志军教授从心力衰竭的角度,通过《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策略》为大家阐述了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其中心力衰竭作为房颤的独立风险因素如何在积极抗凝的同时纠正心力衰竭是十分必要的。NOAC作为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其疗效以及安全性较VKA已经优势明显,国内外一线指南均优先推荐,未来更多的NOACs药物如艾多沙班等进入我国市场并逐步应用在房颤抗凝治疗中,给我们个体化抗凝提供了更多选择。


36.png

 

金志清教授汇报的题目为《亚洲房颤患者口服抗凝预防卒中策略》,她表示中国房颤患者的逐渐增加与抗凝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VKA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以及NOACs的优越性使国内外指南一致优先推荐NOACs作为非瓣膜房颤一线抗凝药物,通过对比多种NOACs药物的优缺点,给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尤其是获得了更多临床证据的艾多沙班,能明显降低既往IS/TIA患者的净终点事件风险。


37.png

 

总结:本场会议通过对房颤抗凝国内外一线指南及大型研究的深度剖析,尤其是对合并其他疾病、介入围术期的房颤患者进行个体化、多元化理解,对比了多种抗凝药物在房颤抗凝治疗中临床应用的优缺点,为房颤患者寻求了最优的抗凝之道,探索了疗效与安全的平衡之理。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