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2021 | 心力衰竭学组专场报道(6月15日)

2021-06-17 11:35:00
admin
原创
660

2021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eNCF)——心力衰竭论坛为大家呈现一场学术盛宴,及时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和治疗理念。

上半场重点阐述了心率管理以及如何通过对心血管事件链的全方位管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介绍了HFpEF治疗现有的临床证据及展望,并对“心肾综合征”、“心衰合并房颤策略”、“识别心衰高危患者”、以及“卒中合并心衰”等心衰治疗中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精彩地讲解。




本次会议上半场由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侯平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于海波教授、铁岭市中心医院黄汝刚教授以及锦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英杰教授担任主席。邀请梁延春教授、孙志刚教授、金玮教授、张瑶教授、王江教授以及孙健教授担任讲者,在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的大舞台上共同交流。


会议伊始,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梁延春教授以“心率管理--全程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为题作了精彩报告,指出探索心血管疾病的全程管理极为重要。通过对心血管事件链的全方位管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拯救生命迫在眉睫。心血管事件链提示了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心率升高对预后的影响贯穿了心血管事件链的始终。通过对心率的控制,可全程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改善心血管预后。目前权威心衰指南与冠心病指南推荐心率目标为:60次/分。伊伐布雷定可通过保护心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改善心梗患者短期预后以及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衰预后等方面全程干预心血管事件链。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孙志军教授以“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策略”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孙志军教授指出并发心衰和房颤的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预后更差,对于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应遵循CAN-TREAT治疗原则,即复律(C)、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并发症(A)、利尿治疗维持水钠平衡(N)、靶心率<110次/分(T)、拮抗RAAS系统(R)、早期节律控制(E)、晚期心衰治疗(A)及其他血管病治疗(T)。除抗凝治疗外,早期进行节律控制治疗,在无法进行节律控制治疗时,希浦系统起搏和/或房室结消融的室率控制是合理的选择。




来自上海瑞金医院金玮教授以“HFpEF治疗现有临床证据及展望”为题,详细阐述了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研究进展。对于HFpEF的治疗目前仍然缺乏循证学治疗证据,而HFpEF占心衰患者一半,合并症和住院率往往居高不下,正成为主流心衰类型,且其临床表现异质性强,目前治疗以减轻症状、合并症处理以及加强疾病管理为主,而沙库巴曲缬沙坦是HFpEF,至少是部分患者治疗的新突破,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针对HFpEF新靶点的治疗研究正在开展,期待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瑶教授以“心肾同治:心肾合并CKD的诊治进展”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指出心衰-肾衰是相伴相生,互为因果的,肾功能的评估应贯穿于心衰患者每一次的诊疗过程中,以便更好的了解心肾的病例生理。确定药物的治疗/调整方案以及对不良结局风险患者进行分层,重点介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在心肾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心肾保护作用,其是心力衰竭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心肾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在肾衰竭患者中多是缺失或不充分的,期待更多的基础实验、临床试验进行探索,届时会有更多的数据供临床医师参考。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王江教授以“识别心衰高危患者,预防心脏性猝死”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心衰伴发室性心律失常(VA),而伴发VA的患者生存率更低,猝死风险更大,心力衰竭与VA是一个互相恶化、恶性循环的过程。要识别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人群,必须了解要识别SCD的高危人群,必须了解SCD的常见病因及预测指标,如LVEF、心电指标、CMR增强与特定的基因突变可预测SCD,进而早期采取及时、适宜的干预性治疗措施减少 SCD 的发生的常见病因及预测指标。对于心衰伴VA的治疗,包括治疗基础疾病,纠正心功能;电解质管理(血钾);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以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


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孙健教授以“卒中合并心衰治疗:痛点、节点与亮点”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指出卒中-心脏综合征因果关系明确,但缺乏共病同治整体系统管理。现有药物选择受限,脑心同治策略无法落地,缺少前沿治疗研究。现有治疗仍不能阻止卒中-心脏综合征进展,目前可寻找HFpEF的上游靶点,从而落实综合管理,而由于卒中后血压波动无规律,因此针对该类患者降压需注重血压监测。沙库巴曲缬沙坦同时具有血管系统和神经保护的双重作用,不但可以降压,控制心衰又可以延缓卒中发生,减少脑损伤,实现多靶点、多系统获益。期待HFpEF“N+”时代到来:打出更多组合拳。

2021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eNCF)的心力衰竭论坛为大家呈现一场学术盛宴,及时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和治疗理念,下半场主要有心源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其次有心力衰竭与肺功能异常;此外还有心衰合并室内传导阻滞的左室多部位起搏;心衰患者的营养支持以及难治性心衰的治疗难点与策略等的精彩演讲。


本次会议下半场由北京协和医院田庄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延春教授、辽阳市中心医院李杰教授、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张占修教授以及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斌教授担任主席。邀请陈牧雷教授、徐峰教授、刘金秋教授、宋春莉教授以及季晓平教授担任讲者,在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的大舞台上共同交流。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牧雷教授以“心源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为题作了精彩报告。陈牧雷教授指出对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一定要积极寻找心源性休克的原因,对于存在冠状动脉缺血的患者,改善其缺血是至关重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力求维持患者的有效组织灌注压,使其平均动脉压达到65mmHg或以上。迄今为止,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仍是休克的基础治疗之一,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是儿茶酚胺类药物同时也是治疗休克的一线药物,但去甲肾上腺素可能是维持血压的优选药物,必要时尽快给予体外辅助措施进行循环支持。总之,一个有经验的多学科合作的专业中心是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的关键!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峰教授以“心力衰竭与肺功能异常:to be or not to be”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心力衰竭常伴随肺功能异常,而肺功能受损常提示预后不佳,因此肺功能检查有必要成为心衰患者常规临床评估项目,但目前心衰患者实际治疗中,肺功能评估并不充分。对于稳定期心衰患者积极肺功能评价有利于其危险分层和精准治疗策略的决定。同时合并COPD、哮喘与肺间质疾病的患者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放弃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精准的评估,恰当时机的启动与增减和改善肺功能药物的合理配合,才能真正使心与肺同呼吸共循环。


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金秋教授以“心衰合并室内传导阻滞的起搏治疗”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刘金秋教授结合自身手术经验,生动地讲解了左室四级导线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获益。左室四级导线作为近年来CRT技术最新进展之一,而在MPP CRT治疗中,通过改变RV的贡献而带给植入患者额外临床获益的一种起搏功能,即Sync AV,可再进一步提高19%的有反应率,从而锦上添花,进一步让患者运动和休息更加自如,也丰富了医生提高有反应率的手段。


来自吉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宋春莉教授以“心衰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部分原因可能与长期患病期间进食量减少、营养素吸收不良或者进食结构不尽合理有关。研究表明,心衰合并的营养不良会加重心脏的能量代谢障碍,如不及时纠正,就会与心衰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力衰竭,进而可发展为“心源性恶液质”。宋春莉教授指出应对心衰患者进行营养筛查与评估,制定个性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合理的营养治疗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还能有效减轻重要脏器的负担,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存率。


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季晓平教授以“难治性心衰的治疗难点与策略”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季晓平教授指出重症心衰是临床的急危重症,死亡率很高,准确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临床精准治疗非常重要,而容量管理是重症心衰管理不佳最常见的原因,因此根据出入量和电解质调整利尿剂剂量是关键。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应根据心衰类型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合理选择。值得注意的是,非药物治疗,如机械循环支持等发展较快,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给予患者更多的治疗机会。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