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2018】葛均波: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创新方向

2018-06-08
NCFMD
原创
511

在2018年6月8日举行的东北心血管病论坛(NCF 2018)上,葛均波院士作了题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创新方向”的精彩演讲,葛院士与参会医师一起回顾了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心血管介入治疗创新的未来。他在演讲中指出:“相信随着市场扩大、政策推动和医生的努力,在未来,中国医生定能为国际心血管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从我国历史看创新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困难时期,与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甚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陷入泥潭,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封闭意味着落后;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人才不断走出去,带回国外的创新技术、新合作与新机遇;而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科技创新的时代,今时今日,创新对中国来说意味着未来与明天。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心血管介入器械的销售规模仅次于体外诊断市场,位居第二,且近年来复合增长率仍较快。在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心血管介入器械的市场需求巨大,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虽然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很快,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但总体缺乏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和人均需求。从集中度来看,人均医疗器械费用只有6美元/年,而发达国家在100美元以上,提示未来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与此同时,国产高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我国在逐年加大医疗保健投入的同时,还推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规划》等,大力扶持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项目。

创新,不仅仅是创新者的事情

国家对于创新转化成功的认定和保护,是保护创新者的热情、推动转化医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医生缺乏创新的合作环境。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医院以及国家政策的一系列扶持。至今为止,在世界心血管技术近400年的发展史中,竟没有中国声音。于是,2015年9月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构建中国医生的创新生态圈。我国冠脉支架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改进和原创,早期的大多产品还是模仿而来,但随着CCI创新的孵化,创新生态圈初步构建,现已有近20项产品在研,并成立了两家初创公司。

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创新

传统药物支架虽然基本解决了再狭窄问题,但其设计存在缺陷,会导致内皮化不全和致死性血栓的形成。基于此,2005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例药物涂层可降解支架问世,并于2007年首次应用于患者。据研究显示,与传统药物支架相比,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一例置入了67个支架的冠心病患者的案例,引发了中国学者的思考,是否能研发出新的支架,置入后不用永久存留于患者体内?就此,我们的团队继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药物涂层可降解支架后,潜心刻苦攻关数年,又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

有别于传统金属药物支架,新支架置入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对狭窄的冠脉血管进行机械性支撑,同时释放出药物,防止再狭窄,在置入体内2~3年内,支架便能缓慢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且血管结构以及舒缩功能完全恢复至自然状态。在冠脉介入中避免永久置入的新技术,除了生物可吸收支架之外,还有药物球囊,有研究显示,仅少部分患者需要置入支架,只要有足够优秀的抗血小板药物,“介入无植入”才是大多数患者的优选策略。

在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方面,我国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有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系统(CryoFocus),这是全球首个专门用于肾动脉冷冻消融的导管系统。该系统以-68℃以下低温可造成细胞不可逆损伤为理论基础,以液氮为制冷剂,通过冷冻球囊对肾交感神经进行消融。具有神经损伤完全,消融位置精确,血管内皮损伤小,不易导致血栓形成的特点。

总 结

未来我国心血管介入器械创新方向,可能将集中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和二尖瓣修复领域。相信随着市场扩大、政策推动和医生的努力,在未来,中国医生定能为国际心血管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