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 2023 | CCCP血栓学组专场—血栓论坛(6.17)报道

2023-06-25 13:47:00
乔明月
原创
249

     2023年6月17日8:30至12:00,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之CCCP血栓学组专场-血栓新进展专场隆重召开。


     专场一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玉清教授和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潞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教授,解放军联勤部队920医院杨丽霞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炜教授,北京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袁晋青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教授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讲座,各位专家共同探讨血栓话题。














 
     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首先向大家介绍并解读BRIGH 4研究。韩院士就比伐芦定与肝素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抗凝的历史纠葛进行阐述,指出比伐芦定这一时代宠儿跌落神坛,然而2015年由韩院士发起的BRIGHT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直接PCI抗栓空窗期的概念,采用术后足量延长注射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急性支架血栓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出血事件。之后韩院士对BRIGHT研究进行反思,结合当前比伐芦定争议的焦点问题,启动了BRIGHT 4研究。韩院士从研究设计、终点和样本量估计,流程图、研究结果和局限性等方面仔细解读了BRIGHT 4研究,并指出结果显示在接受经桡动脉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中,比伐芦定+术后3小时高剂量延长注射的方案与肝素单药治疗相比,可显著减少30天全因死亡和BARC 3-5型严重出血复合终点的风险。该研究结果于2022年11月6日在美国心脏年会(AHA)主会场“最新突破性临床科学”专场发布,并同期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 LANCET》杂志(影响因子:202.731分)。最后韩院士向BRIGHT 4研究全体研究者的精诚合作表示感谢。

      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教授聚焦于《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策略》。曲教授从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抗栓治疗、特殊情况的抗栓治疗和抗栓治疗用药管理监测及出血的处理四方面进行详细介绍。结合数项研究和指南阐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相关策略,指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应在保证抗栓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三联抗栓疗程,继以口服抗凝剂(OAC)加单一抗血小板药物的双联抗栓治疗,三联抗栓的疗程需取决于缺血/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对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如有抗凝指征,推荐卒中预防剂量的OAC单药治疗。


      解放军联勤部队920医院杨丽霞教授讲述了《PCI术后患者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杨教授提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疗程是12个月,但持续的DAPT治疗在减少缺血同时伴随出血风险增加,因此应采取个体化抗血小板方案,包括缩短疗程,降阶治疗和单药治疗。总结多项研究指出,随着证据的积累,ACS/PCI患者DAPT疗程更倾向于个体化决策,应基于评分充分评估患者缺血与出血风险制定个体化DAPT疗程,氯吡格雷降阶治疗可使患者显著获益,以及越来越多的指南对于特定患者中P2Y12受体抑制剂单抗治疗方案也更加明确和积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炜教授就《ACS抗血小板治疗与消化道出血》展开报告。高教授表示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患者的核心治疗策略,但该方案存在出血风险,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提出需遵循指南进行出血与缺血双评估,做出合理的止血预案,后续抗栓治疗策略以及预防和早期识别消化道损伤。高教授随后强调了对于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根除,目前还尚无定论。最后高教授做出总结,ACS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较高的消化道出血风险,这是非常棘手的临床问题,应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动态和全程管理,采用遵循指南的个体化治疗。


     北京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袁晋青教授分享了《抗栓治疗真实世界研究:我们的探索与发现》。袁教授从DAPT最佳持续时间、DAPT短疗程及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真实世界DAPT及评分的指导价值、影响DAPT的残余风险因素和评分联合残余风险因素的价值多方面进行精彩演讲。袁教授指出DAPT持续时间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最佳持续时间尚无定论,在短疗程DAPT后,维持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可减少出血风险。个体化DAPT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指南明确,选择合适的评分方法估计,并关注患者的残余风险,评分联合残余风险标志物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探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教授进行了《COVID-19相关心脏损伤及抗栓治疗》精彩报告。江教授详细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性心肌损伤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以及评估和处理流程,随后展示了COVID-19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高发率,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指出COVID-19各阶段均可能从抗栓治疗中获益。最后,江教授结合多项研究和指南做出总结,COVID-19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升高,推荐其积极抗凝,而出血高风险的患者则应酌情降低抗凝强度。


上半场小结: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玉清教授指出抗栓治疗应遵循指南指导,做到个体化治疗,感谢各位教授带来的精彩演讲,感谢各位参与。


      专场二由上海长征医院梁春教授和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钟一鸣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鸿谊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李春坚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翔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波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张文琪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聂绍平教授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鸿谊教授针对《吲哚布芬在PCI后抗栓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精彩演讲,吴教授首先介绍了DAPT药物的选择多是以阿司匹林为基础的背景及相关研究,提出了以P2Y12抑制剂为基础选择DAPT策略可行性的问题并引出了“陌生老药”吲哚布芬。吴教授随后指出阿司匹林的两面性和局限性并展示了以往研究中吲哚布芬停药后,血小板能恢复相对较快,理论上吲哚布芬的出血风险较低的结论,在对比了阿司匹林和吲哚布芬的作用机制后,从研究假设与创新点、研究设计和研究结果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了OPTION研究,发现吲哚布芬可以显著降低净不良事件风险,其主要获益为出血事件减少,且不同亚组分析均提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丰富了DAPT组合、优化了治疗策略。最后,吴教授表明未来仍需要继续进行以降低出血风险为动力优化PCI术后DAPT策略的研究。


     江苏省人民医院李春坚教授讲座题目为《优化抗栓治疗的探索--OPTIMA研究》。李教授介绍OPTIMA 1研究表明输注新鲜血小板可逆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建议ACS患者外科术前最多停服阿司匹林4天,较原指南推荐缩短6天,OPTIMA 2研究指出血小板高反应性PCI术后患者的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临床不良事件且出血事件没有显著增加,OPTIMA 3研究显示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在冠脉硬化患者中的药效相当,OPTIMA 4为尚未完成的ACS合并房颤患者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优化抗栓治疗的多中心研究,OPTIMA 5研究重点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针对首次医疗接触至急诊PCI<2小时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尚缺少临床证据的问题,该研究表明溶栓时间节点可以提前。最后,李教授展示了OPTIMA 6的研究进展及OPTIMA研究成果,让大家受益匪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翔教授的讲题为《血小板功能指导的优化抗血小板治疗:PATH-PCI研究的启示》。谢教授首先介绍了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方法,指出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差异很大的问题,描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概念并提及了不同观点的相关研究。谢教授随后从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亚组分析等方面介绍了PATH-PCI研究,显示血小板功能指导的优化抗血小板策略可以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而不增加出血事件,但是不同的人群特征,比如年龄、吸烟、是否合并糖尿病等临床特点,对血小板功能指导的优化策略对预后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谢教授建议在制定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时,不仅要参考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结果,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特点也是需要的。最后,谢教授结合以往研究做出总结,基于中国人群的证据显示,根据血小板功能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是可以采取的一种优化策略,但是检测的方法很多,标准不统一,临床应用仍然面临挑战。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带来了《ACS患者的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讲题。首先,候教授指出了ACS患者面临的三大血栓挑战,强调了持续的DAPT治疗有利于减少缺血事件但同时伴随出血风险增加。候教授随后描述了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APT)疗程及P2Y12受体抑制剂单抗的探索之路,对于稳定型冠心病(SCAD)患者,PCI术后早期停用P2Y12受体抑制剂或早期停用阿司匹林进行氯吡格雷单抗可能有利于减少出血风险,但对于ACS患者,其会增加缺血风险,多项PCI后停用阿司匹林,保留替格瑞洛的研究均证实: SCAD和ACS患者,DAPT 3-6月后停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出血风险且不增加缺血风险。最后,候教授表示,PCI后P2Y12受体抑制剂SAPT较DAPT减少出血风险,且缺血事件并未增加,与阿司匹林单药相比,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可以降低不良临床事件风险,并且指南对于PCI术后缩短DAPT保留P2Y12受体抑制剂的推荐更加明确和积极。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波教授的讲题为《XI因子抑制剂研究进展》。张教授首先表明先天性FXI缺乏已不被称为血友病,并对止血、血栓形成的不同机制做了相关阐述,强调了FXI的反馈激活只对血栓形成至关重要,从而成为血栓与止血分离的关键点,抑制FXI或FXIa的FXI活性衰减导致凝血酶形成和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而止血的外部途径和接触途径不受影响。随后张教授介绍了FXI抑制剂药物类型及其作用位点,FXI相关的动物研究和临床试验,并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亚组分析等多个部分介绍了PACIFIC研究系列,表示FXI临床II期试验证实并不能确定新药物的疗效,但在安全性、药效学和动力学方面令人放心,有望进展到III期研究:需要更多研究确定FXI抑制剂是否至少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样有效。最后,张教授提出FXI未来可广泛地应用到抗栓领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张文琪教授带来了《左心室血栓: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的讲题。张教授首先指出介入等再灌注治疗的开展使左心室血栓(LVT)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心肌损伤、血液淤滞、高凝状态为LVT的主要因素以及易患左心室血栓人群。随后张教授表示关于LVT预防的早期研究结果及指南均未有抗凝推荐,长期抗凝治疗的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随后张教授表示,前壁STEMI早期短期(30天)基于小剂量利伐沙班干预可减少LVT发生,同时伴有更少的净临床不良事件,及LVT防治中,DOACs的临床预后不劣于VKA,甚至优于VKA,并且DOACs使用方便,似乎是LVT抗凝治疗的首选,但目前指南仍未明确推荐。最后张教授通过流程图的形式总结了LVT预防和治疗的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聂绍平教授的讲题为《急诊PCI术后抗凝治疗进展(来自CCC的经验)》。聂教授首先指出,术后使用肠外抗凝是临床中常用的方法,但是指南中却并不推荐,随后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终点事件、主要结果、亚组分析等方面为我们介绍了CCC-ACS研究,并阐述了术后抗凝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且大出血风险并未增加的结论。最后,聂教授强调,根据现有的数据提示,术中使用比伐芦定的STEMI患者,术后应延长使用全量比伐芦定达4h,存在适应症(如单纯溶栓治疗等)的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可考虑经验性延长使用肠外抗凝,建议延长使用<5天至出院,单纯溶栓或未接受血运重建的患者至多8天,且术后使用肠外抗凝剂的适应症、抗凝剂选择与优化用药方案均有待深入研究




总结

此次CCCP血栓学组论坛主要以临床需要为出发点、以交流经验为切入点、以提高技术为中心点,由参会的各位专家共同营造出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有助于切实提高我国临床抗栓的治疗水平以及科研能力。





END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