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2023 6月16日CSC肿瘤学组专场

2023-06-20 10:38:00
乔明月
原创
131



Session 2


  本场专题邀请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梅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赵志强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群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孙鸣宇教授带来精彩学术报告。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凤奇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辉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群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会议开场由张梅教授带来了题为“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的多模态评估与监测”的精彩汇报。张教授介绍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治疗新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肿瘤学的进展促进了肿瘤心胜病学的迅速发展,多种技术的应用是起互补作用。随着影像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在不同肿瘤治疗方法中影像学监测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尚需在多中心广泛开展研究。肿瘤心脏病学中,影像学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能更好、更容易识别和监测心血管损伤。张教授及其团队对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治疗新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的深入研究给各位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志远教授同我们分享了“ESC肿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评估和管理共识”。张教授团队在冠心病介入的手术治疗方面有非常深的造诣,围绕癌症治疗相关急性心血管并发症、紧急多学科管理策略、癌症患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评估和管理、癌症患者合并急性心包疾病以及未来的展望五个方面展开分享。肿瘤患者常合并急性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随着肿瘤治疗手段药物的快速发展,一些肿瘤药物对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影响会提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在肿瘤药物的使用前,我们需要提前制定预防措施,此外还需要与相关心血管医师、肿瘤相关治疗专家以及护理团队的合作。张教授提出肿瘤合并急性的心血管疾病的最佳治疗策略仍然缺乏真实世界的相关数据,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莹教授对《2022 ESC肿瘤心脏病指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说明,刘莹教授指出肿瘤心脏病学为多学科整合:具有广泛的心脏病学、肿瘤学和血液学的知识,MDT讨论以平衡停止抗肿瘤治疗的风险/获益,优化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强化基线心血管毒性风险分层:应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尤其是血脂的管理,积极推进一级二级预防策略;通过动态评估提供个体化心血管监测、随访管理策略;全程管理:在抗肿瘤治疗完成后,重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毒性风险,并指导长期监测规划。刘莹教授对指南的解读为肿瘤心脏病学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指导提供了新的见解。


     邵群教授围绕“肿瘤相关性血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展开精彩演讲。首先,邵教授表明肿瘤相关性血栓发病率高,是肿瘤触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胃肠外抗凝药物如LMWH是住院内科及外科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的首选方案。其次,门诊化疗患者Khorana评分≥2分的无药物相互作用的非高危出血(消化道、泌尿系肿瘤患者)患者应该接受利代沙班等预防性抗凝治疗;抗凝禁忌或高出血风险患者应采取机械预防措施;肺栓塞的诊断需要医生提高警惕性,合理应用诊断流程图和可能性评分;LMWH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应按体重给予足够剂量,NOAC可用于非高出血风险(消化道、泌尿系肿瘤患者)的患者VTE治疗;皮下注射长期依赖性差是普遍现象,是VTE复发的重要原因,应注意及时转换抗凝方案为NOAC,根据药物间相互作用选则适当的NOAC。最后,根据临床状况做出个体化药物选则,结合预期寿命,平衡血栓复发和出血风险决定抗凝疗程,低出血风险的活动性肿瘤患者考虑无限期抗凝。

    

       最后,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的孙鸣宇教授就“抗肿瘤治疗与心房颤动:评估与管理”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孙鸣宇教授表明,肿瘤及抗肿瘤治疗(外科手术、抗肿瘤药物、放射治疗)均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肿瘤伴发血栓高风险和/或出血高风险,此外化疗药物的使用会增加动静脉血栓风险、出血风险、卒中风险和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风险。孙鸣宇教授详细阐述了抗肿瘤药物与抗凝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接受化疗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选择。对于接受化疗且合并房颤的肿瘤患者,血栓及出血风险评估不仅局限于CHA2DS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需综合考量患者状态及抗肿瘤治疗方案,做到个体化治疗、严密监测、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根据不同临床状态及药物相关作用来选择NOAC、VKA或LMWH等抗凝治疗方案。


总结

各位讲者为大家带来的精彩演讲涵盖了肿瘤治疗学与心血管疾病治疗学相关研究的热点领域,分享了各位专家对该研究领域的见解,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会议内容精彩连连,学术氛围浓厚,另每位参会的同道受益匪浅。


END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