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精准介入训练营第三期长春站成功举办
- 2025-09-22 17:25:00
- admin 原创
- 58
2025年“精准介入训练营”项目第三期会议于9月5日下午,在吉林长春召开。本项目秉承“精准治疗,实战为王”的主旨,紧扣精准介入治疗理念,邀请国内众多冠脉介入专家,聚焦OCT与功能学,以实战病例的形式,围绕精准介入内容展开分享与讨论。
本次活动由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心血管诊疗能力提升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心提升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韩雅玲教授担任主席,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刘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叶飞教授共同担任联席主席。邀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金盈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寿锡凌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公永太教授、山东省立医院苑海涛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志辉教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薛强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王金鹏教授共同参与讨论。
会议伊始,刘斌教授对本次活动到场嘉宾依次介绍,并表示热烈欢迎。刘斌教授介绍道,精准介入训练营项目足迹已遍布辽宁、吉林、江苏、四川、河北、江西等多个省份,包括疫情期间也依旧在线上召开。本项目惠及了广大介入医生,为中青年术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对持续推动冠状动脉精准介入水平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热烈的掌声中,刘斌教授介绍会议主席韩雅玲教授上台致辞。
韩雅玲教授表示,本项目自2018年启动,在刘斌教授和各位专家的帮助之下,促进了国内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的发展。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的指导,可以优化PCI,虽然相关技术的使用在我国有很大进步,但依然任重道远。本届活动继续聚焦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前沿技术,把第一手临床资料奉献给广大医生深入探讨。
会议上半场,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金盈教授介绍本场第一位讲者,来自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李波教授带来《OCT指导下的钙化病变处理1例》,张金盈、刘斌、寿锡凌、徐凯、张波、公永太教授等深度点评并肯定了该病例,并对RCA远端分叉病变及LAD介入的时机与指征给出了意见。
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洋教授带来了《OCT指导分叉病变1例》,寿锡凌教授等提到,术中OCT指导下循序渐进、反复评估,使我们看到了3D OCT在穿网眼过程中对位置的指导非常重要,同时强调了对该患者病因筛查的重要性。
江苏省人民医院孟浩宇教授汇报了《OCT在“编织样血管”PCI中的应用病例2例》,强调了OCT可以选择合适的腔道进行介入干预,避免边支受累,徐凯教授等点评专家讨论了编织样血管的处理策略,特别是OCT在分辨“编织样血管”中的重要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娟教授带来《OCT指导下ROTATRIPSY处理钙化病变1例》,张波、公永太教授等与会专家分别对病例中术者的处理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展开深度讨论。随后,寿锡凌教授对上半场活动进行了总结。
会议下半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任燕龙教授汇报了《功能学检查在冠心病精准诊疗中的应用1例》,钱杰、叶飞、苑海涛、张志辉教授等围绕各项功能学检查的价值展开深度讨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瑞涛教授带来《功能学优化冠脉介入治疗策略2例》,王金鹏教授表示,术后的FFR数值可以预测患者预后,但并非所有病变在接受介入治疗后都能得到理想的FFR数值,对于PCI后FFR数值较低,可结合腔内影像综合评估;薛强教授也表示目前对微循环的诊断标准流程还有待完善,还有很多待回答的问题,但IMR等指标会帮助临床进一步全面的评估冠脉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晓群教授带来《糖尿病冠状动脉高危斑块及微循环障碍所致心绞痛1例》,病例中数据显示IMR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其操作易于学习。叶飞教授对病例中相关药物的应用及患者术中IMR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对未来IMR技术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给予了肯定和期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健源教授带来《疑似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思考(Non-STEMI or CMVD?)1例》,病例中提出冠脉慢血流不能和微循环障碍划等号,微循环须由IMR等指标进行评估,张志辉、叶飞、钱杰教授等分别对汇报中的相关研究思路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及指导。
会议最后,叶飞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作为优化PCI的重要手段,以OCT和功能学为代表的精准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加精准的把握患者病情,选择手术策略,观察预后。当前PCI已进入高质量时代,精准PCI概念愈发深入人心,在精准治疗时代腔内影像和功能学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相信在广大临床医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腔内影像和功能学工具将不断普及,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迈向精准PCI时代。在热烈的掌声中,2025年“精准介入训练营”第三期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