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分享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领域最新进展

2024-09-10 14:30:00
admin
原创
296

金秋时节,秋风轻拂,带着丰收的喜悦与凉爽的惬意,第106期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的盛会在春城长春优雅启幕。此次盛会,犹如医学星空下的一场璀璨聚会,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心血管领域璀璨星辰——公永太教授、唐怀宇教授、张静教授等一众权威专家,他们如同引领航向的灯塔,照亮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征途。

会议现场,群英荟萃,每一位教授都如同精心雕琢的玉石,散发着智慧与专业的光芒。他们不仅是医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用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全科医师们编织了一张张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密网。


第一节
主持人:公永太、唐怀宇、张静、艾永顺



图片

图片


方唯一《中国胸痛中心救治单元建设的意义及目的》


中国胸痛中心救治单元建设的意义及目的这一课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方唯一教授指出,胸痛中心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旨在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和质量。通过建立胸痛中心救治单元,可以更好地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图片


陈  茂《经导管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进展》


经导管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在主动脉瓣膜、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膜的治疗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器械改进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然而,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优化治疗策略和提高治疗效果。

图片


贺晓楠《心衰患者容量管理》


在心衰(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容量管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心衰发生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体内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体液潴留,即体内液体过多。这种体液潴留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还可能引发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容量管理的目标是维持患者体内的液体平衡,既要避免体液过多造成的负担,又要防止体液过少导致的器官灌注不足。这需要通过精细的监测和调整来实现,包括定期评估患者的体重、尿量、血压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以判断体液潴留的情况。

容量管理在心衰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心衰的治疗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容量管理的重要性。

图片


佟  倩《临床实践中某些特定情况下心血管药物应用进展》


临床实践中某些特定情况下心血管药物的应用进展主要体现在药物停用与调整的时机、新型药物和治疗策略的应用以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推广等方面。这些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停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的药物或干预措施,提供更优的用药方案确保患者接受最先进的循证医学治疗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目标。

图片


陈瑞珍《2024心肌炎诊疗指南》


按照病因学分类,心肌炎可分为感染性心肌炎和非感染性心肌炎,其中感染性心肌炎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心肌炎患者多数在发病前有发热、咽痛、腹泻等病史,常伴随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心脏增大、心率改变、心音改变、心脏杂音、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也是心肌炎的常见临床表现。心肌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等多种手段。心肌炎的治疗原则是减轻或控制心肌炎症,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针对病因予以相应治疗,以改善预后。根据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态,治疗可分为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心肌炎治疗和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心肌炎治疗。《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权威的心肌炎诊疗指导,有助于规范心肌炎的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水平手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第二节


主持人:张萍、李树岩、崔燕



图片

图片


徐  凯《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管理》


研究表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主要得益于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减少心血管事件方面的显著疗效。通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这包括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出血风险、缺血风险以及药物耐受性等因素。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医生可以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图片


余再新《PAH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PAH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涉及多种病理途径。其核心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肺血管重塑、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炎症和免疫系统的激活等。基因突变是PAH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据估计,患有家族性PAH(HPAH)的人群中约70%存在基因突变,成人PAH患者中约20%存在基因突变,儿童特发性PAH(IPAH)患者中36%存在基因突变。

随着对PAH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理解,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近年来,靶向新信号通路的PAH药物如Sotatercept获得了FDA批准,这是PAH治疗演变中的关键一步。此外,深度表型学通过将详细的临床信息与分子信息(包括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数据)整合,有望推动PAH管理的进步。尽管PAH的主要问题在于肺血管,但右心室功能在决定患者预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们对PAH中右心室功能和衰竭的机制的理解仍不完全。

图片


张  萍《心房颤动的卒中危险评估和抗凝治疗管理》


房颤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在美国和全球都在增加。心房颤动的卒中危险评估和抗凝治疗管理是预防房颤相关并发症的关键。通过合理的评估工具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并改善其预后。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确保患者的安全。

图片


黄  燕《儿茶酚胺性心肌病》


黄燕教授详细介绍了儿茶酚胺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强调了早期诊断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并提出手术治疗是关键。同时,还介绍了药物治疗和针对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处理方法。通过具体病例分析,展示了儿茶酚胺心肌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恢复情况。

第三节


主持人:王智慧、郑义、侯凤霞、顾明



图片

图片


郭淑媛《声动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化研究15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致残致死疾病。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其功能状态调控是研究斑块进展机理和有效干预手段的切入点。声动力技术是一种新兴治疗技术,通过生敏剂与超声结合诱导巨噬细胞功能状态变化,抑制炎症缩小斑块。研究发现了中药类和补磷类生敏剂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有效性,并研发了相关治疗设备。通过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验证了声动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片


陶贵周《胸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是心血管病门诊常见症状,急性冠脉综合症是主要原因之一。详细介绍了胸痛的定义、分类(致命性与非致命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同时介绍了心电图、肌钙蛋白、D-二聚体等检查方法在胸痛诊断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强调了及时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以避免漏诊和误诊。

图片


万继业《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分层及其处理策略》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分层主要包括轻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高度危险性,推荐使用hs-cTn进行早期诊断。介入策略:细化危险分层,高风险患者尽早手术。其处理策略则根据患者的具体危险分层来制定。

药物治疗:(禁忌溶栓治疗)

  • 抗心肌缺血:个体化选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CCB、尼可地尔或ACEI;

  • 抗血小板:尽早启动双抗,维持至少12个月,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更具优势;

  • 抗凝:专门对需长期OAC治疗患者进行推荐;

  • 他汀类:尽早强化,长期维持。

长期管理:

  • 强调生活方式改善、心脏康复;

  • 阿司匹林、他汀长期服用;

  • 控制血压、血糖。

    图片


    王智慧《左主干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技巧-如何定位及预防支架脱载》


    王智慧教授指出要准确评估左主干开口病变,血管内超声或者腔内影像学评估很重要,可以鉴别真性狭窄;精确支架定位,避免逃逸或移位、充分覆盖病变、支架良好贴壁是关键;要采用多种技巧,方能避免支架脱载等并发症。

    第四节


    主持人:潘洪涛、张兆志



    图片

    图片


    刘  全《顽固性高血压诊断和治疗要点》


    难治性高血压实际是高血压患者在疾病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状态,意味着无论什么原因其血压控制不佳,有着极大的发生心血管事件和靶器官损害的风险,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当遇到难治性高血压时我们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认真排除假性高血压,进一步寻找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重新评估靶器官的损害,在强化生活干预的基础上,规范应用降压药若仍然效果不佳可考虑某些器械治疗方法。

    图片


    李  凌《左心衰竭导致的肺高压》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液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图片


    颜秉菊《血脂异常的协同管理》


    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定期进行血脂筛查,早期发现并治疗血脂异常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颜游游《基于线粒体功能探索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及治疗策略》


    目前,线粒体移植技术已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包括肿瘤、心肌缺血性损伤、脑损伤以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尽管线粒体移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线粒体的制备和纯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其次,线粒体的移植效率和稳定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线粒体移植技术的安全性和长期效果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教授们的讲解,如同细雨润物,悄无声息间滋养了每一位参会者的心田;又如同春风化雨,激发了全科医师们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新的思考与热情。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第106期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如同一颗种子,在长春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它承载着提高我国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的重任,也寄托着对全民健康福祉的深切关怀。让我们携手并进,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共同书写心血管健康事业的新篇章。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