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精准介入训练营
- 2024-06-30 19:35:00
- admin 原创
- 829
6月21日,2024精准介入训练营第一期在沈阳召开,作为本届“精准介入训练营”项目的首场活动,本次活动秉承“精准治疗,实战为王”的主旨,紧扣精准介入治疗理念,邀请国内众多冠脉介入专家聚焦腔内影像学OCT与冠脉功能学FFR的临床应用,以实战病例的形式,围绕精准介入内容展开分享与讨论。
本次活动由中国工程院韩雅玲院士、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共同担任主席;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寿锡凌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叶飞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传保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赵林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董宏伟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彭程飞教授共同担任讨论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彭程飞教授担任此次活动上下半场的主持。
会议伊始,候静波教授介绍了本场的主席韩雅玲院士及刘斌教授,同时简要回顾了以往六届活动的概况。在热烈的掌声中,韩雅玲院士为本次活动视频致辞,韩院士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我国冠心病治疗例数的逐年增高,如何进行优化的介入治疗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热点。作为本届首场活动,本场精准介入训练营将紧扣精准介入治疗理念,聚焦腔内影像学OCT与冠脉功能学FFR的临床应用,通过病例精讲、病例汇报的形式,以第一手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就OCT与FFR如何指导优化介入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相对于往年,本届活动取消了单独的理论授课部分,所有内容均以病例汇报的形式呈现,以求让精准介入技术更多的贴近临床、围绕临床、服务临床。希望通过本场及往期各场活动,积极推动广大中青年医师进一步提升冠脉介入水平。最后,韩院士宣布活动开始,并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上半场:OCT指导下的精准介入治疗
OCT病例精讲:OCT指导DCB治疗前降支近段原发病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翟光耀教授介绍了一例OCT指导DCB治疗前降支近段原发病变。患者是一名38岁的男性,1年前曾进行过PCI治疗。近期1个月内出现劳力性心绞痛,造影示LAD弥漫性病变,原支架畅通。
患者明确拒绝了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MIDCAB)和支架植入。在决定采用DCB治疗前,首先使用OCT和FFR评估。造影显示LAD近中段弥漫病变;OCT显示LAD弥漫长病变,脂质斑块为主,局部可见钙化病变,MLA 1.71mm2;FFR 0.59,血流受限。参考段平均直径2.28mm。首先使用预处理,充气和放气间隔为1-2秒,阻断血流约60秒,多次扩张。每次扩张之间间隔30-60秒以恢复血流和再灌注。DCB术后0min、15min、30min进行OCT及FFR检查,0min OCT可见累及中膜的弥漫性顺行和逆行夹层,MLA从1.71mm2扩大至3.55mm2, FFR值升至0.78。15min OCT显示:夹层未进一步的扩展,FFR 0.75。30 min OCT:夹层未扩展,FFR 0.76。6个月和19个月随访均没有不良事件发生,造影LAD管腔通畅,OCT未见明显夹层、血肿,管腔正性重构,MLA及FFR均有改善。本处理方案强调在PCI后30分钟内进行多次OCT检查,以观夹层是否扩大,而非立即置入支架。同时,建议在PCI后30分钟的“试验期”内以及随访期间进行功能学评估。
翟教授的团队已经按照上述“潞河方案”完成了31例患者的治疗,随访期间未见不良事件。这些结果表明,DCB在处理“冠脉大血管”原位病变方面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专家点评
候静波教授:药物球囊在早发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价值,而OCT既能分析可能出现的夹层,还能够精准测量残余的管腔面积。OCT对夹层的要求其实比较严格,长度<2mm,角度<60度。但目前“潞河方案”对夹层的限制进一步放宽,是很好的探索。OCT能够很好的观察夹层的角度、长度和方向,建议从纵轴上区分夹层的方向,即顺血流或逆血流,更好的分析夹层的风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亚威教授带来了OCT指导钙化病变1例。患者男性,57岁,主诉间断胸闷、胸痛1月余,再发2天。本次造影显示LAD-LM严重狭窄伴有钙化,LAD中段对角支处中重度狭窄。为精准判断病变特性遂行OCT检查,LAD中段MLA 1.04 mm2,以偏心纤维斑块为主,伴少量钙化。LAD近段以钙化斑块为主,钙化斑块延伸至左主干,钙化积分4分,MLA 1.34 mm2。
根据OCT结果,LAD中段置入 2.75×23mm支架,近段使用冲击波球囊预处理,后置入3.5x23mm支架。中段对角支采用2.5x15mm DCB处理。OCT观察处理结果,两支架之间有撕裂到中膜的夹层,近段支架存在钙化斑块突入且近端贴壁不良。遂在两支架间补3.0x23 mm支架一枚,同时NC Balloon后扩。优化后OCT结果显示,支架膨胀、贴壁及管腔面积均得到改善。OCT可以明确斑块性质,针对性指导预处理及后处理,降低出现支架血栓血肿等风险。
专家点评:
寿锡凌教授:病例采用OCT进行了PCI的全程指导,对钙化进行评估,并进行了充分的预处理,但建议预处理之后、支架置入前使用OCT观察预处理情况,且不同位置的预处理统一做完后,再进行治疗,这样能避免术后OCT才发现预处理时出现的问题,避免多余支架的置入。同时建议对回旋支进行边支保护。
陕西省人民医院吴皓宇教授带来OCT指导急性多支冠状动脉栓塞及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两个病例。病例一,68岁男性,胸痛4小时。入院诊断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血栓抽吸,强化抗栓治疗,一周后OCT检查。OCT示LAD内膜完整,未见血栓,远端负性重构,近端轻度钙化斑块,远端血液湍流,决定暂不进行介入治疗。病例二,59岁,男性,胸痛4小时。急诊入院诊断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造影RCA血流TIMI 3级,怀疑血栓 or 夹层,抗栓1周,择期OCT检查。OCT示RCA存在血栓、夹层,决定对于夹层置入支架,另患者对金属过敏,遂决定置入可吸收支架。切割球囊预处理,置入3.5×24mm 、3.5×18mm生物可吸收支架。OCT观察支架贴壁良好,MSA 7.31mm2,造影结果满意,目前该患者已随访2年,预后良好。
专家点评:
叶飞教授:这个病例在血栓抽吸后未立即放支架的处理方式值得肯定,因为血栓的来源不明,血栓不一定来自冠状动脉,即刻放支架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支架置入。目前只有OCT能清晰的观察并指导BRS置入,使用OCT指导应注意在术前、预处理后及术后3个时间点观察,以获取足够信息,优化BRS置入。另外急诊PCI常出现血栓,血栓后期消融后是否会影响支架尤其是BRS的贴壁情况值得关注。
寿锡凌教授:目前临床中会遇到对金属过敏的病人,这部分病人在急诊当中容易被术者忽视询问病史,急诊救治中应该加入对这类病史的询问。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孟永教授带来OCT指导LAD长病变一例。患者女性,70岁,PCI术后25天。本次造影显示,LCX 开口至中段次全闭塞,LCX细小;LAD中段弥漫长病变,狭窄50~85%,D1狭窄85%,。OCT示脂质、钙化斑块、斑块破裂。远端EEL 2.72mm,近端EEL 3.08mm,病变长度37.6mm,遂选择置入2.75*38支架。支架置入完毕后,OCT示支架远端小梁贴壁不良,中段膨胀不良,3.0*8mm NC球囊12-16atm后扩。
专家点评:
李传保教授:病人是典型的高龄女性弥漫长病变,犯罪血管是不是更多的来源于回旋支,为什么没考虑干预回旋支?
孟永教授:从造影上看,回旋支肯定是要干预的,但回旋支是“倒勾”的形态,难度会相对大,所以选择在判断前降缺血时,首先干预前降。
叶飞教授:临床当中冠脉穿孔或破裂大部分发生在血管远端,且大多数由导丝造成。如头端硬度为1g的工作导丝,有时会引起穿孔导致心包填塞。对于已置入支架的血管中段,更多的还是应该按照OCT相关指南共识的推荐,在临床可接受情况下,充分后扩使术后支架膨胀率达标或功能学术后达标。
刘斌教授最后总结道,精准训练营已走过6个年头,累计举办数十场活动,每一期都会邀请到经验丰富的专家为中青年医师提供指导。很多参加过的年轻术者,如今已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术者。OCT和FFR作为重要的精准工具,规范的使用这些工具能更好的发挥价值,因此非常感谢韩雅玲院士为中青年医生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相关技术的规范使用,从而让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得到更优化的治疗效果。
下半场:FFR指导下的精准介入治疗
下半场重点围绕功能学FFR进行探讨。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共同担任主席。由彭程飞教授担任主持。彭程飞教授介绍了下半场的主题及两位论坛主席。随后郭丽君教授在致辞中提到,随着近年来对功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冠脉功能学FFR技术的临床价值也在不断被证实。影像学上的狭窄不一定代表血管真正缺血, FFR是判断血管是否缺血的金标准,可以为是否进行介入操作提供依据。同时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和临床证据的积累,FFR在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也逐渐被学界所重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昕晔教授带来FFR在多支病变中的应用病例。病例一, 72岁,女性,不稳定性心绞痛。造影示三支临界长病变,为判断哪支血管缺血,决定启动FFR检测。RCA及LCX均不缺血;LAD静息Pd/Pa 0.93,cFFR 0.84,FFR 0.78。决定对LAD介入治疗,置入两枚支架。术后静息Pd/Pa 0.96,cFFR 0.91。病例二:70岁,女性,UAP。LAD中段50%狭窄,LCX中远段70%狭窄,RCA中段次全闭塞。决定先处理RCA ,RCA-PDA及中段各置入一枚支架。LAD静息Pd/Pa 0.90,cFFR 0.78,FFR 0.76;LCX不缺血。决定对 LAD 行 PCI 治疗。LAD及D1各置入一枚支架。术后 LAD 静息Pd/Pa 0.96,FFR 0.88,供血恢复。病例三:69岁,男性,进食后胸痛,不除外消化系统疾病。LAD近中段70%狭窄,LCX中段70%狭窄,RCA中段50%狭窄。LAD静息Pd/Pa 0.90,cFFR 0.82,FFR 0.80;LCX静息Pd/Pa 0.92,cFFR 0.89,FFR 0.85。决定均不行PCI治疗,强化抗血小板、降脂治疗。
徐昕晔教授最后总结道,与FFR相比,传统造影对于多支病变的诊断存在巨大误差;多支病变FFR测量需要注意导丝保护、头端位置和verify,确保结果可信;实际应用中,需要对症状、病变血管和解剖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专家点评:
彭程飞教授:目前随着精准介入工具的发展,能够利用的工具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不能够完全依赖影像和功能学的数据,更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管缺血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董宏伟教授:目前介入治疗已进入精准时代,主要工具即是腔内影像与功能,对于一些病变,单纯依赖一种工具不一定达到完美的结果,更多的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评价是否干预,这其中的指标还包括运动试验、心肌核素、心电图等。
郭丽君教授:大家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想做治疗,就做腔内影像,不想做治疗,就做FFR”,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多支病变中,单纯使用腔内影像学进行判断,很可能忽略前降支轻中度狭窄的病变,但过度治疗中重度狭窄的RCA或LCX。在多支病变存在时,建议先处理狭窄大于90%的病变,因为其他血管可能会通过侧支对重度狭窄血管供血,这种情况会影响供血血管的FFR数值。
对于重要供血血管、近端病变、年轻患者和男性患者要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以0.80作为临界值;对于供血范围小的血管、分支血管、高龄及女性患者,可以采用0.75作为临界值。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小宁教授带来FFR指导多支及左主干病变PCI的病例汇报。病例一,54岁,男性,间断胸闷痛1年。造影示LAD中段80%狭窄伴钙化,RCA中段70%狭窄,RCA与LAD均存在狭窄,启动功能学判断具体哪支血管缺血。RCA RFR 0.96,FFR 0.86,不缺血;LAD RFR 0.88,FFR 0.71,静息与充血指标判断结果一致,缺血,遂对LAD进行治疗。FAME研究显示FFR指导多支病变的临床结果优于造影,同时能更精准的判断多支病变具体哪支血管缺血。病例二,60岁,男性,间断胸痛9年。造影显示PLA远端80%狭窄,LAD原支架通畅,RAM 50%狭窄,LM体部70%狭窄。启动功能学评价LM缺血程度。LAD RFR 0.87,FFR 0.77,静息与充血指标判断结果一致,压力阶差35mmHg,位于LM体部,根据FFR指导,进一步治疗LM体部病变。病例三,55岁,男性,劳力胸痛2月。LM远端80%狭窄,LAD口部80%狭窄,LCX口部60%狭窄,启动腔内影像与功能学精准判断左主干分叉病变缺血情况。LM-LAD MLA 2.57mm2, RFR 0.65,FFR 0.52;LM-LCX MLA 3.64mm2,RFR 0.94,FFR 0.86,根据FFR结果,指导对LM-LAD置入支架。最后刘教授梳理了FFR指导左主干病变PCI的临床路径,进一步明确了FFR在指导左主干病变时的方法和价值。
专家点评:
郭丽君教授:建议血管介入治疗后,做术后的FFR评估手术效果。对于功能学和腔内影像学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下如果要回答这个病变现在是否缺血,是否要进行介入治疗,则应该使用功能学;如果是左主干三分叉的病变,影像学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此时影像学和功能学的判断也比较一致,推荐使用影像学。
既往研究表明影像学的MLA界值(如4.0mm2)与FFR 0.80的匹配性并不强,且不同研究给出的MLA界值不同。另外目前有些研究也提示不同血管因供血范围、解剖学特点,其界值可能是不同的,需要更多的研究验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汤喆教授带来了FFR指导LAD弥漫串联病变介入治疗一例。57岁,女性,劳力性呼吸困难1月。LAD近中段弥漫性长病变,LCX中段局限性50%狭窄。静息Pd/Pa 0.9,RFR 0.79,FFR 0.73,近中段病变压力阶差17mmHg,遂决定对近中段置入支架。2.5*15mm 球囊预扩张,置入2.75*38mm 支架,3.0*15mm 球囊后扩张。术后RFR 0.93,FFR 0.89,功能学指标改善明显,原压力阶差消除。LCX RFR 1 FFR 0.92,提示不缺血。影像学难以明确弥漫串联病变是否需要PCI和支架置入部位,FFR可以精准识别需要介入处理的节段。
专家点评:
郭丽君教授:对于串联病变,如果两个病变相距不远(<10mm),即使造影上有部分正常阶段,也有可能在压力曲线中无明显压力弹跳,功能学上体现为弥漫病变,这时候可以采用一个支架覆盖。对于压力阶差不明显,压力曲线缓慢上升的病变,可以在回撤结束后再将压力导丝送到病变远端,反复测量,验证压力阶差。
蒋峻教授:对于弥漫病变,其压力阶差上升相对缓慢,有时即使放完支架后FFR也无法恢复到比较理想的数值,可以结合腔内影像学探寻具体原因。
郭丽君教授:对于已置入支架的弥漫病变,支架中可能存在斑块或血栓脱垂等情况,此时也可以通过FFR回撤曲线的回升情况来判断支架效果,目前有研究表明支架内ΔFFR<0.04可以作为评判标准。
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梁长在教授带来FFR指导PCI病例三例。病例一,女性,66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6年”入院。LAD中段临界病变,狭窄程度80%。FFR 0.85,功能学指标阴性,压力曲线回撤跳跃不明显(<10mmHg),遂选择药物治疗。病例二,男,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憋胀性疼痛,入院前一周再次发作。LAD近中段狭窄70%。为精准判断斑块性质及缺血情况,启动OCT与FFR。RFR 0.89,FFR 0.85,无明显压力阶差。OCT显示斑块性质主要以脂质纤维为主,MLA 1.68mm2,综合考虑后,决定置入支架。LAD近中段植入2.75x18mm支架。术后造影及OCT示结果满意,RFR 0.92,FFR 0.89。病例三,男,73岁,此前共置入3枚支架,因近期冠脉造影提示左冠脉重度弥漫钙化病变入院。造影显示冠脉右优势型,LAD全程弥漫重度钙化狭窄60-80%,共分出3个对角支开口均为80%狭窄,LCX 85%狭窄,RCA原支架无狭窄。MLA 3.74mm²,钙化角度270度, FFR 0.74,该结果提示普通器械无法达到有效扩张的目的,遂启动冠脉旋磨治疗。磨头顺利通过严重钙化病变段,后续顺利常规操作置入支架,复查IVUS支架贴壁良好、边缘无夹层,FFR 0.97。梁教授总结道腔内影像和功能学在精准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应更加重视不稳定斑块及术后RFR/FFR的意义。
专家点评:
赵林教授:随着临床影像和功能学的工具越来越多,不仅要会用,更要强调规范使用,以保证得到的数值能够正确的指导手术。一旦在规范的操作下得到了相关数字,就应该遵循相关结果指导进一步的处理。
郭丽君教授:FFR的数值应在最大充血并保持恒定的状态读取。在FFR结果与影像判断不一致时,一方面应检查FFR的数据是否有漂移,另一方面,如果无漂移可以再做一次,如两次结果相同,说明测量的数值正确,应该相信功能学结果。
基于压力导丝的功能学检测,日常可以得到四种功能学参数,包括:静息Pd/Pa,界值0.92;RFR,界值0.89;cFFR,界值0.84;FFR,界值0.80。多指标组合能帮助术者更好的判断病变是否缺血。在用腔内影像学测量管腔面积时,也应注意缓解管腔的痉挛状态,避免低估管腔面积,影响判断。
在与会专家的热烈探讨声中,2024 CCAC“精准介入训练营”第一期活动落下帷幕。郭丽君教授最后总结道,腔内影像学与功能学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如何在结合真实临床的前提下,更好的利用各类工具始终是临床不断探索的课题。希望今天的授课、讨论能够让大家有所收获,从而推动临床观念的改变。也更加希望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能够助力精准介入,为广大的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