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 血栓攻坚 心路畅通:血栓专场圆满收官

2024-06-29 19:35:00
admin
原创
363


365医学网 分享

2024年6月22日,第28届东北心血管病大会(NCC)血栓专场隆重召开。百家争鸣,精彩纷呈!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本次论坛上半场的主席为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大连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曲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袁晋青教授以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郑杨教授。强大的演讲阵容由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赵雪燕教授组成。


冠心病抗栓治疗:最新临床研究精粹


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首先进行了致辞,希望本次论坛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更是一个激发灵感的共同思维碰撞。随后韩雅玲院士着眼于最新临床研究精粹,对冠心病抗栓治疗热点进行了报告,集中于短疗程、单药、降阶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调整包括降阶和升阶治疗,降阶治疗是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开展了多项重要临床研究如ULTIMATE DAPT研究、T-PASS研究、STOPDAPT-3研究、TALOS-AMI研究、OPT-BIRISK研究等,而升阶治疗策略研究较少,缺少证据支持。

韩雅玲院士总结:PCI患者接受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降阶至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在保留抗缺血疗效的同时,有利于减少出血风险,但降阶的时机、P2Y12抑制剂选择等可能影响其安全性,需进一步研究确证。冠心病患者长期接受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与阿司匹林或双抗相比,在降低缺血和/或出血风险方面可能获益,但目前RCT较少,多为事后分析证据,也需进一步研究确证,为进一步冠心病抗栓治疗指明新方向。PCI患者接受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降阶至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在保留抗缺血疗效的同时,有利于减少出血风险,但降阶的时机、P2Y12抑制剂选择等可能影响其安全性。

冠心病抗栓治疗:中国指南更新要点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宁教授从《2024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中国CCS诊断及管理指南》出发,对冠心病抗栓治疗的中国指南更新要点进行总结分析。新版NSTE-ACS指南抗栓部分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主要包括P2Y12受体抑制剂的预后治疗,强调P2Y12受体抑制剂在抗栓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南更新提出了双通道治疗的概念,即双抗治疗基础上联合抗凝药物的应用。新版CCS指南抗栓部分依据有无口服抗凝区分推荐,抗血小板治疗是CCS患者治疗的基石,指南强调SAPT中P2Y12受体抑制剂优于其他药物,其中氯吡格雷出血风险、MACE均低于其他药物。

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抗栓治疗永恒的话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雪燕教授对国内外推荐的常用出血缺血评分进行了详尽介绍,例如DAPT评分、PRECISE-DAPT评分等,并指出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血栓、出血事件评分系统非常重要。以上评分在中国人群应用价值不一,相比血栓评分,出血评分在我国人群预测效果相对不足。她展望了未来可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新的评分、在现有模型中添加生物标志物以提高预测价值,或者开展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对新型标记物的开发和寻找,提高评分预测价值。

血栓-炎症:抗栓治疗新靶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雪燕教授首先阐述了炎症与血栓的病理生理过程,炎症反应可介导内皮功能障碍,促进凝血因子活性升高、血小板生成和活化,而活化的血小板又会介导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与白细胞相互作用形成血小板与白细胞聚集体(PLA),促进炎症反应进展。炎症细胞产生粒细胞胞外陷阱也与与冠心病血栓风险密切相关。血栓和炎症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的交互网络,有望成为未来抗栓治疗的重要突破点。她强调多个研发中的血栓-炎症新靶点以及氯吡格雷、IL-1β单克隆抗体、秋水仙碱的最新前沿进展,如PLATO研究、CANTOS研究、COLCOT研究、LoDoCo2研究和MACT的先导研究。如今抗炎治疗初露曙光,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被写入指南,但冠心病患者的血栓残余仍然存在,如何减少残余风险,进一步精准降低心血管事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半场由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杨丽霞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田野教授和沧州市中心医院张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波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振洋教授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冠心病降阶抗血小板治疗:现有证据及未解决的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表示PCI后接受1年DAPT是目前最常用的抗血小板方案,但持续的DAPT治疗减少缺血事件同时增加出血风险。对于调整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包括早期由强效抗血小板药物调整为氯吡格雷、早期停用P2Y12受体抑制剂和早期停用阿司匹林方案。随着证据的积累,ACS/PCI患者DAPT疗程如今更倾向于个体化决策,对于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也有了更多可靠的理论依据,国内外指南中关于PCI术后缩短DAPT,保留P2Y12受体抑制剂的推荐,也更加明确和积极。


冠心病抗栓过程中出血的处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提出随着支架材料、术式革新等使接受PCI的患者血栓风险显著减低,出血事件则成为影响CHD患者预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ACS患者,PCI术后抗板治疗期间出血风险较高,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评估风险,调整治疗策略。对于不同类型的出血事件要做出正确判断,依据出血事件的诱发因素、程度,对生命体征的影响对其进行分级,指导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和对症支持措施。


东亚ACS抗血小板治疗共识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波教授为大家带来2021亚太心脏病学会《P2Y12受体拮抗剂应用于亚太特殊人群的共识》。该共识聚焦于亚洲ACS向CCA过渡患者,以P2Y12受体抑制剂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为主,涵盖血栓和出血防治领域等问题。详尽解读了从ACS过渡到CCS患者、CKD患者、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和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后的治疗连续性六个方面的不同级别证据的声明。并指出共识的相对局限性,期待来自亚洲的循证证据越来越多,从而向外推广。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有何特殊性、患者如何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决策和当前指南/共识的推荐意见三方面进行分享。指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特殊的临床风险体征和血小板病理生理改变,并且对氯吡格雷的治疗反应性较差,在决定此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前,应当充分权衡获益和风险。提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抗板治疗的证据大多来自关键临床研究的亚组分析,期待在这一类患者中有专门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探索最佳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从BRIGHT-1到BRIGHT-4研究

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振洋教授围绕《PCI围术期抗凝治疗优化之路》进行深入讨论。首先就比伐芦定与肝素用于STEMI直接PCI抗凝的历史纠葛进行阐述,指出比伐芦定这一时代宠儿跌落神坛,而由韩雅玲院士发起的BRIGHT研究发现采用术后足量延长注射比伐芦定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急性支架血栓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对于BRIGHT研究留下的遗憾,BRIGHT-4研究应运而生,期间经历艰难启动,两次波折,最终厚积薄发,得出研究结论:在接受经桡动脉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中,比伐芦定+术后3 h高剂量延长注射的治疗方案与常规肝素单药治疗方案相比,可显著减少30天全因死亡和BARC 3-5型严重出血复合终点的风险。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