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内容丰富 亮点频出:冠脉腔内影像学专场圆满落幕
- 2024-06-29 19:35:00
- admin 原创
- 291
2024年6月21日,东北心血管病大会之冠脉腔内影像学专场为大家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内容设置上及时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和治疗理念,重点阐述了从指南/共识看冠脉腔内影像为血管病变积极干预的重要性。介绍了冠脉腔内影像学指导的冠脉介入诊疗,对从ACC2024看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本次论坛由纽约心血管研究基金会临床试验中心Gary Mintz教授担任主席,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曲鹏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悦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侯静波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葛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翟光耀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王金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晓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洋教授担任讲者。各抒己见,精彩不断!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Gary Mintz 教授带来了题为《爆裂性钙化结节的难题》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爆裂性钙化结节的特点,爆裂性钙化结节具有小钙化结节聚集,纤维帽破坏,向管腔内突出,内皮缺失等特点,这种钙化的破坏一般是从坏死核心开始发生进而波及斑块整体。Gary Mintz教授总结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会有更多的患者开始接受他汀类药物的长期治疗,爆裂性钙化结节变得更加常见,通过介入技术破坏钙化结节也许会获得较好的术后即刻效果,但远期效果却不一定得到保证。
郭丽君教授带来了题为《2023冠状动脉功能学研究新进展》的报告,传达了冠脉功能学检查应该用于何种病变类型、使用时机的选择以及如何读值分析。郭丽君教授总结目前冠脉功能学检查的研究进展良好,但简化功能学指标和优化功能学技术方兴未艾仍需不断创新,功能学检查与AI进行融合也许可以有助于功能学使用更加易化和精准。
葛震教授带来了题为《左主干病变的影像学评估》的报告,传达了在左主干介入治疗期间,与血管造影相比使用腔内影像学技术更能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等不良事件的风险。并且说明在治疗左主干病变时,腔内影像学技术最有利于评估病变,预测治疗效果,揭示并发症,优化手术效果的手段。葛震教授最后总结腔内影像学技术也许是指导介入治疗的更优选择。
翟光耀教授带来了题为《FFR+IVUS联合启用时机及应用场景》的报告,传达了在临界病变、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非左主干分支病变以及左前降支不同病变部位,如何选择术前FFR、术前IVUS、术后FFR以及术后IVUS进行联合的方案。翟光耀教授最后总结IVUS联合FFR方式已经应用于多种疾病评估及PCI优化,未来应用可期。
王金鹏教授带来了题为《腔内影像学在PCI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中的作用》的报告,传达了腔内影像学在并发症的识别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相较于造影,更有助于判断原因,并可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一些复杂病变或高危病变,术前行腔内影像学有助于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提前给予相应的处理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最后,王金鹏教授再次充分肯定了腔内影像学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王晓教授带来了题为《冠脉生理学和腔内影像学的关联、对比和联合》的报告,具体介绍了冠心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与斑块成分、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识别冠脉缺血并改良危险分层至关重要的观点。但是冠脉生理学或有创影像学识别的单一特征并不一定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相关,需在患者而非病变水平探索最佳手段。王晓教授总结:可以通过冠脉生理或影像学实现精准危险分层,精确评估冠脉形态,有望指导临床决策,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
李洋教授带来了题为《OCT指导PCI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首先对OCT的临床应用、国内外指南共识中的推荐以及A-MLD MAX七步法进行讲解。随后,介绍了课题组正在进行的荟萃分析结果:与血管造影指导相比,OCT指导PCI与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发生率减少相关,并可以更大程度的增加最小支架面积和随访时最小管腔直径,进一步肯定了OCT可能为优化血运重建治疗的有效策略。
本次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之冠脉腔内影像学专场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多方面展现了冠脉腔内影像学的研究热点,为各位心血管同道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众位专家的讨论也从多个角度,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