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CSC高血压学组专场(6.22)侧记

2024-06-29 19:35:00
admin
原创
187


365医学网 分享

2024东北心血管病大会(NCC)期间,CSC高血压学组专场于2024年6月22日14:00召开,本专场就RDN适宜人群筛选、心血管流行病和预防研究进展、2023高血压研究进展亮点回顾、在血压控制平稳之前要不要强化降脂、高血压长期规范化管理、继发性高血压筛查中的关键点、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全新机制及药物治疗新方案、“三高共管”在社区人群防治中的实践要点、体位性高血压诊治进展、代谢综合症与高血压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该专场秉持传承发展的理念,聚焦高血压领域热点话题,为广大心血管领域的同仁们提供了一个论道的珍贵平台。

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一线专家,上半场会议由天津康汇医院李玉明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效增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刘全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烁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张剑教授担任主持工作。天津康汇医院李玉明教授、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上海瑞金医院陈歆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天津康汇医院杨宁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姜一农教授进行了认真的授课。

天津康汇医院李玉明教授分享了《RDN适宜人群筛选:排除假性难治》的内容,具体阐述了诊断难治性高血压的要点,并推荐了AHA难治性高血压科学声明诊治流程。李玉明教授认为24小时血压检测是诊治难治性高血压的关键点之一,对白大衣高血压、夜间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的诊治同样适用。其次,血管重构和靶器官损害的评估同样是重中之重。此外,还需要排除假性难治、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最后,明确了需要考虑MRI筛查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患者人群。李玉明教授的此次分享为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断提供了全面、综合的思路,大家受益匪浅。

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心血管流行病和预防研究进展》,赵冬教授就心血管病流行病和预防研究的核心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第一,评价心血管疾病的危害程度、流行特点和趋势;第二,确定常见心血管病的病因/危险因素;第三,评价有效的防治方法和实施模式。最后赵冬教授强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疾病谱的变化规律,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在未来20-30年会呈下降趋势,但心血管退行性疾病会逐渐增多,癌症和老年痴呆负担明显增加,所以保护血管健康必须从儿童开始。预防重点应从被动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前移到原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靶向治疗也许会有助于受累血管恢复健康。

上海瑞金医院的陈歆教授带来了题为《2023高血压研究进展亮点回顾》的相关学习,分享了可提高降压治疗依从性的新型可穿戴设备的利与弊,并强调了夜间血压是预测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最强指标。陈歆教授分别从三组实验数据点明了降低人群盐摄入量和膳食钠控制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中老年人的血压,妊娠期间高血压女性产后即刻改善血压控制,可带来长期获益。最后,陈歆教授还为我们分享了新型的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与血管内超声肾交感神经消融技术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有效控制。陈歆教授的此次分享为未来提高降压依从性带来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血脂vs血压:在血压控制平稳之前要不要强化降脂?》的思考。陈红教授着重关注了脑出血风险很高的患者,是否要强化降脂的问题。陈红教授通过回顾大量高质量的文献,向大家介绍了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中国脑出血的患病率高于欧美人群,降胆固醇治疗和脑出血风险间的相关性仍不确定。陈红教授表示,非常期待CHRISTMAS研究、SATURN大型临床实验的结果对此问题的回答。最后,陈红教授总结说,强效降胆固醇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预后,基线和治疗后胆固醇浓度与脑出血等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脑出血高危的患者,建议先将血压降下来达标后,再强化降脂治疗。

天津康汇医院的杨宁教授带大家学习了《高血压长期规范化管理:关注细节》。杨宁教授指出高血压长期规范化管理需要注意血压检测,并提倡家庭自测血压,认为记录好血压日记可以带来长期效益;当单药降压幅度有限时,联合治疗血压降幅优于单药剂量加倍。杨宁教授提到SPC减少了患者的药片数量负担,从而降低药物治疗不依从风险。此外,我们应关注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控的意义,要做好高血压患者的心率、血糖、血脂管理,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筛查。重视血管重塑和靶器官损伤的评估以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长期规范血压也至关重要。杨宁教授对高血压长期规范化管理的介绍和经验获得与会专家认可。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姜一农教授介绍了《继发性高血压筛查中的关键点》,从继发性高血压的定义之再思考,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和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栓塞术在原醛中的应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姜一农教授表示,继发性高血压定义未能涵盖临床所有情况,继发性高血压定义有一定局限性,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是常见继发性高血压原因,危害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并强调分侧肾上腺静脉取血是原醛分型诊断的金标准,外科术前非常必要的检查。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栓塞术给部分不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和不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新的选择,远期预后尚需更多研究。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刘全教授对于上半场的精彩演讲进行点评:此次会议内容丰富、意义非凡,每一位专家的讲座都让在座的各位耳目一新,收获颇多。


下半场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薛浩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杨巍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昭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晶教授共同主持会议并进行点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冯颖青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文钦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陶贵周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授课。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对下半场的会议进行简练致辞后逐一介绍了与会专家,并对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各位专家们对国内高血压知识的推广、普及和培训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感谢。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对《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全新机制及药物治疗新方案》的贡献。孙英贤教授首先介绍了生理状态下,肌球蛋白(α-MHC)的尾部与肌联蛋白 (Titin)结合形成粗肌丝,肌球蛋白尾部K1897位点的乳酰化是保证肌球蛋白尾部与肌联蛋白结合,进而维持心脏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关键。孙英贤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们团队发现高血压引起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肌球蛋白 K1897位点乳酰化水平减低,进而破坏了肌球蛋白与肌联蛋白的结合,损害心肌结构,导致心力衰竭;而补充乳酸钠可以显著增加肌球蛋白K1897位点乳酰化水平,对抗心肌损伤,治疗心力衰竭。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冯颖青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三高共管”在社区人群防治中的实践要点》。冯颖青教授首先通过数据体现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三种危险因素关系密切,合并患者比例高,相关科研结果以及临床实践证明,实施“三高共管”能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带来的死亡。冯颖青教授通过调研得出大部分三高患者主要集中在基层,所以加强社区健康宣讲、社区筛查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冯颖青教授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三高”共管人群入选标准、共管路径以及每种疾病的控制标准与具体措施。通过冯颖青教授的分享,相信“三高”共管的实施与普及,会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文钦教授介绍了《体位性高血压诊治进展》,首先介绍了体位性高血压的定义,仰卧位SBP<140mmHg,站立时升高到大于等于140mmHg,且站立位SBP至少升高20mmHg(DBP5-10mmHg)。之后介绍了体位性高血压的诊断方法,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意义。针对体位性高血压的治疗,蔡文钦教授认为缺乏大规模人群临床试验,治疗改善体位性高血压预后的证据还不足;体位性高血压的高血压患者可考虑选用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药物;大多数需要抗高血压治疗的体位性高血压患者可按当前高血压指南建议使用一线降压药物;站立时触发神经体液激活,利尿剂加剧血容量不足,不是最佳药物选择。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陶贵周教授带来了《从机制到临床再谈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的讲解。陶贵周教授首先介绍了代谢综合征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病因、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防治,强调了对于代谢综合征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与应用药物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其次,简述了高血压国内外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此外,陶贵周教授从肥胖症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面带大家系统的认识了肥胖症。最后指出“三高共管”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可用于代谢综合征一级预防的药物能够更好地预防心血管病事件。

会议最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杨巍教授对本场讲座做了详细的总结,通过各位专家的慷慨分享,可以看到我国高血压的诊治能力日渐提升,逐渐走向国际前沿。




本场盛会针对高血压疾病进行了多方面的学术分享,众多专家聚焦该领域众多热点话题对会议内容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讨论,为各位同仁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理念新颖的学术盛宴,也为我们日后的医疗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有效的指导。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