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CSC-介入学组论坛专场圆满召开

2024-06-29 19:35:00
admin
原创
168


365医学网 分享

2024年6月21日,东北心血管病大会之CSC冠脉介入学组论坛专场在沈阳隆重召开,本专场专家们针对PCI等相关问题做出了深刻讨论,分别阐述了“药物介入再灌注策略”、“从 ACC .23最新研究看药物介入再灌注策略”、“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ACS 患者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0年回顾”等热点学术话题;阐述了“冠状动脉 CTO 病变 PCI 前向开通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CI 术后抗血小板治疗2023年度进展”,“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 PCI 选择:ORBITA 系列研究解读”,“腔内影像指导冠脉精准介入治疗现状:ILUMIEN IV 和 OCTIVUS 研究解读”及“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等问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本专场由两个半场组成,上半场由北京朝阳医院王乐丰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佟倩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邀请到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高传玉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带来精彩的学术报道。

韩雅玲院士的讲课以录播形式播出,带来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0年回顾”的精彩讲座,提出40年PCI技术创新发展挽救了全球无数STEMI患者生命,主要得益于“救治体系建立、介入-药物治疗创新、PCI技术发展”这3方面。

何奔教授带来了“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ACS 患者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BIOVASC 研究解读”从STEMI 再灌注的概念演变;溶栓与 PCI 的关系;溶栓后 PCI 的安全性;溶栓后 PCI 一定不如直接 PCI 多方面进行讲述,并深刻论述了STEMI 再注关键在于缩短总缺血时间,溶栓后 PCI 的许多概念需要厘清,溶栓后 PCI是安全的(关键是时间),溶栓后 PCI 并不亚于直接 PCI 不可一味等待直接 PCI等学术经验。

高传玉教授带来了“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ACS 患者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BIOVASC 研究解读”的话题,从STEMI 多血管 PCI 现状和策略,STEMI COMPLETE 研究,ACS BIOVASC 研究和结论,ESC ACS 2023管理指南三方面进行讲述,通过多项研究提出BIOVASC 研究结论:在伴有多支冠脉病变的 ACS 患者中,对于复合主要结局,同期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不亚于择期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同期完全血运重建可能具有潜在的健康经济效益。

李毅教授分享了“PCI 后抗血小板治疗年度进展”的汇报,详细阐述了冠心病优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探索﹣ OPTION主要研究结果。

下半场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沧州市中心医院张军教授,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周斌全教授,赣南医学院第一医院钟一鸣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刘海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邀请江苏省人民医院李春坚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珠军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侯静波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耿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医院张志辉教授带来精彩的演讲。

李春坚教授带来了“冠状动脉 CTO 病变 PCI 前向开通技中国专家共识”的讲座,生动的讲述了在 CTO PCI 开通技术中,前向技术仍然是基础,逆向技术也需以前向技术作准备。虽然过去20余年中,随着专用器械研发应用和技术进展已明显提高了 CTO - PCI 前向技术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术者操作过程中应更规范和细致,以有效防范、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沈珠军教授带来了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PCI选择:ORBITA系列研究解读。深刻细致的讲述:1.ORBIT研究评估了药物优化后的 SCAD 单支严重狭窄患者 PCI 在改善心肌缺血的价值。运动试验终点是阴性的,但负荷超声和 CPET 某些指标是阳性的。2.ORBIT-2研究评估了没有药物抗心绞痛的 SCAD 患者 PCI 在改善心绞痛方面的价值。肯定了明显心绞痛患者从 PCI 治疗中的获益、但对无症状或不典型症状患者的获益又提出了挑战。3.研究设计独特,能说明一些问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样本量都不大,随诊时间也不长。尚不能完全回答 SCAD 患者介入治疗的价值,不能改变目前以改善严重心肌缺血改善临床症状为目标的介入理念和指南推荐。

侯静波教授带来了“腔内影像指导冠脉精准介入ILUMIEN IV 和 OCTIVUS 研究解读”的讲座。给出了研究结论:ILUMIEN IV 研究证明, OCT 指导 PCI 可实现显著更好的支架植入即刻效果:更优的 MSA 与支架膨胀,减少了严重边缘夹层、严重贴壁不良、严重组织脱垂与支架地理丢失的发生率,同时,研究证明 OCT 指导可显著提高 PCI 手术安全性,减少支架内血栓及手术并发症, OCT 指导组2年靶血管失败率与造影指导组无显著差异,可能受新冠疫情影响。
王耿教授对“ACC 2024-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研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分享了在 LVEF ≥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长期使用 B ﹣受体阻滞剂治疗并没有降低死亡或新发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风险,对次要终点及安全性终点也无显著影响等实战经验。
张志辉教授带来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的讲座。分别对冠脉微血管疾病概述;冠脉微血管疾病的传统诊断手段冠脉微血管疾病的新兴诊断技术以及其他诊断手段。并详细解读了多元化与多层次的诊断策略;无创性检测技术、有创性功能评估;AI 辅助影像分析及生物标志物的综合性探索;CMD 的精准诊断正逐步迈向无创化、智能化;结合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有望在未来显著提升 CMD 的检出率以及新型诊断体系的构建等精彩内容,让参会人员受益匪浅。



本场会议内容丰富,亮点颇多,聚焦冠脉介入研究最前沿,现场专家们讨论热烈,也从多个角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之后介入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