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革故鼎新,极往知来:大血管论坛(6.22·沈阳)侧记
- 2024-06-28 09:30:00
- admin 原创
- 156
2024东北心血管病论坛(NCF)期间,大血管论坛于2024年6月22日8:30召开,本论坛就主动脉瘤和夹层:预警和药物探索、主动脉疾病诊疗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前景、胸痛转化医学研究、主动脉扩张病血管重塑的靶向干预研究、核受体调控乳酸化修饰参与血管钙化的机制研究、炎性主动脉瘤的诊治进展、腹主动脉瘤临床及研究现状、全主动脉腔内置换总结、主动脉弓新型三分支移植物、主动脉疾病腔内介入治疗的局限性以及发展的方向、腹主动脉瘤病因学的研究进展等内容展开讨论。该论坛秉持传承发展的理念,聚焦大血管领域热点话题,为广大大血管领域的同仁们提供了一个多方交流的珍贵平台。
主席团各位专家分别对上下半场讲座做了详细的总结,点评了此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向与会者分享了主动脉疾病前沿内容,强化了学术内容的深层剖析,以全新视角带动思维的飞跃,给与会者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一线专家,上半场由北部战区总医院的王效增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的杜杰教授、北京大学的孔炜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医院的周建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唐小强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李磊教授组成了主席团主持了本次会议。北京大学的孔炜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翔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的杜杰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周建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唐小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的闫小响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的畅智慧教授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北部战区总医院的王效增教授在简短的开场致词后逐一介绍了众位大血管专家,并表示各位专家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对于国内大血管病的防治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众位专家携行业最前瞻学术理论与转化成果,相聚沈阳,畅谈学术,谱写心血管领域发展的新篇章。
北京大学的孔炜教授汇报的内容是“主动脉瘤和夹层:预警和药物探索”。孔教授主要讲述了影响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预后的新的三个机制,首先孔炜教授提出了腹主动脉瘤新的病理特征及介质—血管微钙化,结合临床的研究 ,孔教授表示,微钙化可以预测斑块破裂,并与动脉瘤和夹层的发生相关。针对内皮屏障入手可能是干预这些疾病的有效途径,通过从内皮屏障角度出发,利用磁共振探针、生物信息学预测和药物蛋白质组学等方法,可以早期预警和干预治疗主动脉疾病。然后孔教授从血管紧张素2和神经内酰胺碱性水解酶两种作用机制介绍了血小板及其上下游信号通路在腹主动脉瘤发生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后孔教授讨论了柠檬酸蓄积驱动平滑肌细胞向促炎表型转化导致腹主动脉瘤发生的机制,并强调了靶向ANK介导的柠檬酸转运可能成为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靶点。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翔教授汇报的内容是“主动脉疾病诊疗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前景”。马翔教授主要讲述了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解释,疾病监测,医院运营等方面的应用和在建立规范,解决偏见等方面遇到的挑战,并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角度介绍了人工智能早期应用于心血管、主动脉疾病诊断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现状,其在主动脉疾病临床辅助治疗,基因组学研究和论文辅助撰写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教授展望未来,对人工智能进一步参与临床工作辅助医生诊治主动脉相关疾病表示了热切的信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的杜杰教授汇报的内容是“胸痛转化医学研究”。杜杰教授对急性胸痛三联征(急性心梗、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的机制研究、危险分层、干预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特别强调了危险分层对预后的重要作用,分享了其主导开发的急性胸痛快速鉴别诊断系统,并以现实病例举例,强调了鉴别诊断对预防误诊误治的重要性。提出了接诊急性胸痛患者的核心问题:何种分子机制可以特征性识别急性胸痛的心血管损伤、驱动的功能衰竭,如何早期识别及干预?这需要进一步的病因学研究,基础和临床相结合,探索损伤感知分子,揭示致病机制。同时展示了多中心注册研究成果和首个急性胸痛快速精准试剂检测的上市应用情况,为未来医学创新转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医院的周建教授汇报的内容是“主动脉扩张病血管重塑的靶向干预研究”。周教授首先回顾了主动脉扩张病血管的腔内微创治疗现状和近些年新推广的腔内治疗技术。结合临床现况,提出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患者应用腔内治疗后严重的并发症?周教授通过体外细胞培养体系和建立小鼠模型,研究主动脉夹层中的炎症、代谢失调、氧化应激等致病机制,并提出糖皮质激素调控血管重塑的具体机制。强调了糖皮质激素可显著缓解术后不良症状,并通过减低炎症因子峰值水平改善AD患者远期预后。以此为基础开发了糖皮质激素载药腔内覆膜支架,实现了对腔内移植物诱导的主动脉管壁炎症的有效调控。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唐小强教授汇报的内容是“血管衰老与疾病的表观调控机制”。唐小强教授聚焦心血管疾病的表观修饰机制,强调了Sirtuin蛋白在主动脉管壁细胞上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并阐明了SIRT等重要表观修饰因子突变诱导心血管细胞的衰老和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着重介绍了平滑肌细胞-SIRT2模型在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均具有良好的性能,为基于表观修饰来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理论和新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的闫小响教授汇报的内容是“核受体调控乳酸化修饰参与血管钙化的机制研究”。闫教授首先揭示了血管平滑肌细胞NR4A3在动脉中层钙化中表达显著升高,发现NR4A3介导的糖酵解增强导致了细胞内乳酸的聚积,阐述了乳酸促进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即乳酸增多促进Phospho1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K18位点的乳酰化修饰,最终促进了动脉钙化的发生。闫教授揭示的NR4A3介导的乳酸化修饰参与血管钙化的机制可能为动脉中层的钙化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研究方向。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的畅智慧教授汇报的内容是“炎性主动脉瘤的诊治进展”,畅教授从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点和相关破裂风险等方面系统的介绍了炎性主动脉瘤这一疾病,在研究中发现了IG4蛋白在炎性主动脉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望成为炎性主动脉瘤和感染性主动脉瘤鉴别要点。然后介绍了药物和手术两种策略在炎性主动脉瘤的治疗现状。从现实病例出发,讲述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重要治疗效果,并且点评了外科治疗和腔内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异。最后呼吁医学同仁对炎性主动脉瘤的研究投入进一步的重视。
解放军总医院的郭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曾和松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医院的陆清声教授、北京安贞医院的王媛教授组成了下半场的主席团共同主持会议并进行点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辛世杰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的郭伟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医院的陆清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曾和松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刚清伟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学术盛宴。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辛世杰教授汇报的内容为“腹主动脉瘤临床和研究现状”。辛教授首先回顾了腹主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相关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并介绍了国内外开放手术及腔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腔内治疗的比例迅猛增长的同时,外科开放性手术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缺乏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和缺乏基础研究的序贯性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解放军总医院的郭伟教授汇报的内容为“全主动脉腔内置换-中国方案”。郭伟教授围绕不同解剖部位,分别聚焦主动脉弓部、近肾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创新提出WeFlow-Arch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WeFlow-JAAA覆膜支架系统、G-Branch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和新一代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技术EndoPatch,展示了在复杂解剖区域和多血管分支区域中主动脉修复的“中国方案”,深入探讨了相关新器械和新技术的应用,分享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临床经验与创新见解,为推动主动脉治疗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医院的陆清声教授汇报的内容是“主动脉弓新型三分支移植物FIM总结”。陆清声教授首先介绍了其领导团队开发的用于弓上三分支全腔内重建术的新型三分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FIM),其创新之处在于主体支架上构建了2个内通道,软支架通过内通道用于主动脉弓分支血管的重建。陆清声教授接下来汇报了长海医院开展的First-In-Human研究结果,显示了该型支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最后陆清声教授总结道:该型支架的独特设计使其更加稳定,避免了潜在的内漏,降低了卒中发生率,为解剖结构复杂的患者提供了腔内治疗的新希望。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曾和松教授汇报的内容是“主动脉疾病腔内介入治疗的局限性以及发展方向”。曾教授表示,随着手术器械的迭代更新,介入操作的规范性、普及性的提高,主动脉疾病腔内介入手术方式已从单纯的腔内隔绝发展到联合分支、开窗等技术,统称为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其适应症不断扩展,A型夹层也不再囿于外科开放手术。曾教授指出目前TEVAR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材料限制、解剖条件不理想、A型夹层的治疗以及夹层远端破口的处理等。针对于此,曾教授总结前沿研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改善材质提高覆膜支架顺应性并减小外径以提高输送性,进一步开发适用于A型夹层的腔内治疗技术。最后,曾教授展望到,尽管目前存在艰巨的挑战,但TEVAR技术正在乘风破浪地发展。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刚清伟教授汇报的内容是“腹主动脉瘤病因学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腹主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然后着重介绍了腹主动脉瘤的三大发病机制:获得性的免疫驱动的主动脉壁破坏、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反应及遗传因素,并且逐一进行了细致剖析。并且解释了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对腹主动脉瘤发生的作用机制。最后总结道,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更多的动物模型和真实世界研究确定其发病机制,为其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主席团各位专家分别对上下半场讲座做了详细的总结,点评了此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向与会者分享了主动脉疾病前沿内容,强化了学术内容的深层剖析,以全新视角带动思维的飞跃,给与会者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这场特殊的学术盛会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展现了大血管病学近些年取得的瞩目成就,为各位同仁呈现了一场紧跟前沿、充实精彩的学术盛宴。众位专家的讨论也从多个角度,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为我国大血管疾病精准诊疗的快速发展引领了崭新的航向。
2024东北心血管病论坛(NCF)期间,大血管学组(二)于2024年6月22日14:00召开,本论坛就主动脉弓部疾病、遗传性胸主动脉瘤的修复、主动脉夹层合并脏器缺血、主动脉疾病的国际研究、A型壁内血肿的治疗策略、主动脉瘤的遗传学研究、主动脉疾病的抗栓策略以及介入治疗的主动脉损伤等内容展开讨论。该论坛秉持传承发展的理念,聚焦大血管领域热点话题,为广大大血管领域的同仁们提供了一个多方交流的珍贵平台。
本论坛邀请了众多一线专家,分为两部分进行:Session 1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沈阳医学院第二医院李潞教授组成主席团主持并点评本次会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翔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淞元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志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马强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众位专家携行业最前沿学术理论进展,缘聚沈阳,畅谈学术思想,共同谱写心脏大血管领域发展的新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带来了题为《主动脉弓部疾病腔内治疗的现状》的授课,介绍了主动脉弓部疾病的特殊解剖特点及其治疗尚存的难题与挑战。同时,着重介绍了主动脉弓部疾病近年来腔内治疗的技术突破,从杂交手术、分支支架技术、开窗技术到全腔内技术修复的先进手段分别进行了优缺点及适应症的总结。曾和松教授及其团队在主动脉弓部疾病的临床经验丰富,并对新兴技术不断探索,对全腔内技术修复等应用前景给于肯定。曾和松教授团队在主动脉弓部疾病的经验总结获得大家高度认可。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翔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系膜缺血:识别与处理》,分别从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系膜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处理策略和临床结局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AD合并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难度大,结合其临床经验介绍了内脏动脉受累的评估手段。最后,结合EACTS/STS指南为合并肠系膜缺血这一临床情况提出了详细的处理策略,介绍了手术的时机和方法。马翔教授呼吁大血管同仁加强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分支血管缺血关注。马强教授在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系膜缺血的识别与处理策略显示出其在大血管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与会者称赞不已。
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淞元教授带来了题为《从IRAD研究看TBAD治疗及结果的趋势变化》的精彩演讲。罗淞元教授对主动脉领域的重要研究IRAD研究进行了一系列介绍,立足主动脉发病的特点以及治疗策略的转变,总结了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IRAD研究总结了AD患者不同干预措施的远期结局以及B型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近20年来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特征的变化,术前及术后并发症的转变,治疗策略的改变进行详细阐述,引起与会者的思考。并将IRAD研究数据与其中心数据对比,展示出其在腔内治疗与开放治疗的积累的中国经验。罗淞元教授的演讲引发了与会者激烈讨论。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志辉教授做了关于《A型IMH治疗:药物保守是否可行》的探讨。由IMH的发生机制的争议引出主题。分别详细地介绍了IMH的分型方式和预后情况,回顾了IMH的诊断手段,肯定了CT影像学的在评估IMH重要作用,并结合临床经验对复杂高危的IMH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临床病例清晰地展示了复杂高位IMH的识别要点。结合国内外指南分别对A型IMH的保守治疗指征和手术治疗指征进行总结,并对中国香港、日韩等医疗中心在A型IMH的保守治疗上的尝试的亚洲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提出A型IMH的保守治疗还存在较大挑战,尚需探索。与会专家就张志辉教授的报告内容展开精彩讨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强教授对《慢性降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做了详细的介绍。马强教授分别从开放手术、药物治疗和TEVAR治疗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针对慢性降主动脉夹层治疗的诸多挑战,马强教授引入了一个个生动的临床病例,展示了对慢性降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及更多复杂病变处理的不同策略的临床挑战和成功经验。马强教授强调,慢性降主动脉夹层的后续治疗尤为重要,随访工作也是重中之重。马强教授对慢性降主动脉夹层的诊治经验为大家所倾佩。
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对上半场的精彩演讲进行总结:这场会议内容丰富,亮点频出,从多角度展示了大血管领域的新进展,新经验,意义非凡,同时罗建方教授提出临床医生要增加对主动脉疾病的关注度,加强对主动脉疾病的研究,完善主动脉疾病的诊治规范。
Session 2由北京安贞医院贺晓楠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晋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马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姜萌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周铁楠教授共同组成主席团并点评本场演讲。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晋军教授、北京安贞医院贺晓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姜萌教授、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张申伟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效增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纷纷献上精彩演讲。
北京安贞医院贺晓楠教授对下半场的会议进行简练致辞后逐一介绍了与会大血管专家,并对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各位专家们对国内大血管知识的推广、普及和培训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认可,对大血管学组取得的临床经验的研究成果取得的丰厚成绩高度肯定。众位专家携大血管最前瞻学术理论,相聚沈阳,无远弗届,畅谈学术,谱写心血管领域发展的新篇章。
北京安贞医院贺晓楠教授展示了《遗传学胸主动脉瘤:主动脉修复时机的演变》这一报告内容,对于遗传性胸主动脉瘤这一疾病进行了关注和介绍,结合自己在临床诊疗中的经验,从胸主动脉瘤的分类和诊断等各方面均作了详细的介绍,提出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胸主动脉瘤中的重要意义,并对马凡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以及特纳综合征等遗传疾病引起的动脉瘤详细讲解,给出识别和筛查建议。贺晓楠通过临床病例引出其在临床中对遗传性胸主动脉瘤的修复时机的经验,最后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腔内治疗策略给出专业建议。贺晓楠教授对遗传性胸主动脉瘤的研究和探索引起了大家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姜萌教授就《主动脉瘤的遗传学》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对主动脉疾病发病原因、危险因素进行了详细介绍,强调了主动脉疾病并非完全是增龄性病变,强调遗传及先天性疾病等因素对主动脉疾病的促进作用,姜萌教授介绍了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二者间的病理学以及分子细胞学机制上的区别和联系。结合临床经验和既往研究介绍了主动脉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以及基因突变,并就主动脉瘤的调控基因进行了探索,结合指南对这一特殊患者群体的治疗和管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姜萌教授对主动脉瘤的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引起与会者地探讨,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晋军教授分享了《影响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预后的生化因素》,让与会者眼前一亮,受益匪浅。晋军教授向大家毫无保留地介绍了其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治疗积累的宝贵经验,对近年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死亡率进行总结,提出了应着重关注急性主动脉综合的生化预测因子,如D-二聚体,NT-proBNP、白细胞、白蛋白、CRP、贫血和LDL-C等。晋军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生化预测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出在主动脉疾病领域诊治的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晋军教授还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影像学预测指标进行介绍,启示与会同仁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生化预测指标进行关注。晋军教授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治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张申伟教授就《主动脉根部评估及TAVR的应用》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张申伟教授首先对主动脉根部的解剖结构进行回顾,介绍了主动脉根部的CT影像学测量的标准及指标的意义,有助于对主动脉瓣的评估,同时介绍了冠脉评估的一些重要指标,供与会者临床诊治时参考;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对复杂根部结构的临床挑战进行梳理,并对瓣膜和球囊的选择经验进行了一一介绍,通过一个个临床案例展示了其在TAVR治疗的丰富经验,让与会者眼前一亮。
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效增教授就《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抗栓治疗策略》这一AAS中的特殊临床情况做出精彩讲解。首先,王效增教授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分类进行介绍,同时,也对需要抗栓治疗的疾病进行了总结。随后,王效增提出了抗栓治疗在AAS中的矛盾点,但同时提出了需抗栓疾病与AAS之中密切联系的机制,对二者的治疗异同点进行详细介绍。结合国内外指南及其多年临床经验介绍了其在主动脉疾病中的抗栓策略,并一一展示了抗栓治疗对急性主动脉疾病中的院内死亡率和血管重塑以及假腔通畅率的影响的单中心经验,并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合并需抗栓疾病的患者给出了具体的治疗策略的建议,并强调个体化抗栓策略的应用。王效增教授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经验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动脉损伤并发症病例报告》的演讲,通过病例报告的形式,介绍了冠状动脉造影的主动脉并发症,通过这一特殊病例的诊治过程,曾和松教授强调要重视介入治疗中的主动脉损伤,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且重视影像学的变化特征,及时做出专业的判断。这一病例启示与会同仁,时刻考虑介入治疗可能发生主动脉损伤的情况,及时避免和预防。曾和松教授从这一病例切入,带来了精彩报告。
会议最后,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效增教授对本场讲座做了详细的总结,对各专业更紧密的交流合作提出殷切期望,决心致力于全面提升我国主动脉疾病的诊疗能力,走向世界前沿。
这场学术盛会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多方面展现了大血管疾病的进展,为各位同仁呈现了一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众位专家的讨论也从多个角度,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