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创引科技 智造未来:“人工智能OCT专场” 谱写精准PCI新篇章

2024-06-28 09:30:00
admin
原创
152


365医学网 分享

如今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据估算冠心病患者已达1,139万,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数量也已超过160万例/年。在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我国冠心病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PCI已逐渐走进精准诊疗时代。而作为新兴腔内影像学工具的OCT技术,则是实现精准PCI的利器。


在2024 NCC的“人工智能OCT专场”上,国内外众多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围绕全球首创人工智能OCT的临床应用价值及OCT中国专家共识指导实践的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授课与真知灼见的讨论。





活动上半场人工智能OCT展望与实战专场,特邀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担任主席;北部战区总医院关绍义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礼坤教授担任主持;并由日本大阪府济生会中津医院志手淳也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洋教授带来精彩课题。活动下半场OCT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与指导实战,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叶飞教授、沧州市中心医院张军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旭晨教授共同担任主席;并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翟光耀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战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崔贺贺教授带来精彩授课。海内外专家齐聚一堂,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开场致辞



刘斌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我国PCI精准介入时代已经到来,而OCT就是精准PCI不可或缺的腔内影像学工具之一。冠脉OCT技术诞生于本世纪初,凭借近红外光成像原理和10微米级别的图像分辨率,能为临床术者提供传统影像学技术无法企及的信息精度。自2002年OCT首次应用于冠脉内成像以来,实现了技术的不断突破,OCT技术这20年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科学、严谨、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技术的演进与循证医学的发展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初,发布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是国内临床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目前,影像学利器OCT又迎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全球最新的OCT平台已经整合了“人工智能”模块,通过机器学习与自动化判读,为临床术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辅助决策。本场活动聚焦在人工智能OCT这个话题。刘斌教授对今天的与会的国内外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上半场
人工智能OCT展望与实战



志手淳也教授:腔内影像学的未来


来自日本大阪府济生会中津医院志手淳也教授,为NCC本场活动预先录制了课题视频,介绍腔内影像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志手淳也教授首先用一个病例开篇,介绍了在没有腔内影像学指导下,一例严重钙化的病人,由于钙化环没有打开,植入支架后扩张不良,球囊处理也没有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在9个月后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支架内在狭窄,再次入院后,经过旋磨,处理了支架内的增生与支架外残余钙化,获得比较好的结果。志手淳也教授表示,如果应用了腔内影像学,那么这里病人就可以在第一次处理时采用切割、旋磨或IVL等技术,从而避免不良预后。而现今腔内影像学技术OCT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OCT的1.0版本,通过与OCT诊疗标准流程“MLD MAX”进行深度绑定,缩短学习曲线;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对钙化进行全面评估,自动给出诸如总角度、厚度、弧度等信息,辅助术者制定预处理策略;在选择支架尺寸与落脚点的时候,人工智能通过自动判读血管EEL与管腔直径,给予术者极大的方便与辅助,并结合增强的造影融合功能使支架置入更加精准;并且自动化软件也可以对支架置入效果,如边缘中膜夹层,支架贴壁与膨胀,进行自动化的评估,便于术者进行后处理。志手淳也教授表示日本已经应用了人工智能OCT 2.0版本,包括更多先进适用的自动化测量与计算,手术中全程辅助术者决策。最后他通过两例在人工智能OCT辅助下的进行精准PCI手术的案例结束了汇报。他说:人工智能OCT必将带来更深远的革新,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其成长和蜕变。


讨论

刘斌教授:日本专家带来的课题,展示了人工智能OCT的前沿功能介绍和几个实战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OCT对PCI手术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候静波教授:人工智能OCT平台的 “MLD MAX” 标准路径


承接着日本教授关于人工智能OCT的话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全新人工智能OCT的诊疗标准流程。候教授首先回顾了OCT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国际指南与专家共识对OCT推荐等级的提升,并引出了“MLD MAX”OCT诊疗的标准路径,其经过LightLab临床研究证实,遵循该路径的OCT指导下的PCI,与传统依赖造影指导的PCI相比,改变了临床策略高达88%。而发表与2023年初的中国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OCT中国专家共识也推荐使用OCT采用ACR+MLD MAX的标准路径。OCT最大型的研究ILUMIEN IV也是采用了该标准流程,在此国内外的临床经验实现了相互印证。其中术前“MLD”对应的是评估板块性质,选择支架/球囊的直径与长度,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OCT通过自动化的钙化识别与评估,以及自动官腔和EEL的识别与测量,给出机器见解辅助术者决策;术中人工智能OCT具有增强的造影融合功能,也使得支架植入更加精准;术后“MAX”对应的是支架边缘中膜夹层,支架贴壁与膨胀情况,人工智能OCT的自动化软件也可以快速精准的帮助术者判断术后效果,辅助决策指导后处理。候静波教授指出:快速,简单,准确,是人工智能是当前腔内影像学的热点,也是腔内影像学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人工智能OCT方兴未艾,当前的版本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辅助PCI手术,但我们仍希望人工智能能够在更多的方面解决手术中的问题,诸如整合更多的板块识别能力,更多的高阶测算功能等,希望人工智能OCT可以更快进化,更加智能,加速推进精准PCI的步伐。


讨论

马礼坤教授:候教授帮大家回顾了OCT的发展和标准流程,OCT对手术很有帮助;但目前现状是OCT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基于术者的经验,想要用好OCT很有难度,所以人工智能在精准分析和辅助决策上,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术者的主观偏差问题的。科技发展与创新对心血管介入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贡献,相信人工智能的搭载,可以使得PCI手术可以更加精准。希望有更新、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尽快尽到国内。


刘斌教授提问: 对于病人肾功能条件不允许使用过多造影剂,进行非造影剂替代使用OCT发展前景如何?

刘斌教授:非造影剂的选择比较多,比如粘滞性差不多的低分子右旋糖酐,但也有肾功能影响;我们中心使用纯生理盐水尝试了100多例,绝大部分的右冠可以得到非常理想的成像;对于左冠,纯生理盐水有40%成像会受到影响,灌注量不够,但如果尝试造影剂:生理盐水=1:1,基本都可以达到理想的成像效果。总之,只要能够达到排除红细胞的目的,可以尝试不同的对比剂。


关绍义教授: 低分子右旋糖酐的前景如何?

刘斌教授:低幼仍然会有肾功能的影响,不如尝试造影剂:生理盐水=1:1。





李洋教授:人工智能OCT平台实战病例


上半场的最后,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洋教授带来了两例人工智能OCT指导下的精彩案例。首例女患72岁,策略处理LCX(OCT评估术后)、LAD(OCT全程指导)。本例病例采用全球首创人工智能OCT进行指导,通过机器自动化判读,给予手术辅助决策。AI识别钙化存在并不严重,并通过自动EEL识别选择了支架尺寸,最终植入2.5*18、3.0*23两支架。通过AI增强的实时造影融合指导支架释放,并评估指导优化支架植入效果。随后,李洋教授又展示了一例人工智能OCT指导LAD的ISR经过切割处理后植入DCB的案例。李洋教授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将AI应用于医疗、搭载在腔内影像学中已是当下的发展热点,人工智能OCT可以提供自动化机器见解,辅助术者决策,缩短腔内影像学学习曲线,提高手术效率,推进PCI精准化。


讨论

关绍义教授:李洋教授的两个病例,非常直观的展示了人工智能OCT对PCI手术的辅助指导,简便了流程,消除了主观偏差。


刘斌教授提问: OCT与IVUS对比如何?
刘斌教授:腔内影像学工具主要是实现提供手术信息的目的,IVUS和OCT各有千秋,根据病变特点有各自的临床适应场景:OCT在辨别血栓性质,钙化厚度等具有优势,而左主干开口是IVUS发挥优势的领域,但是统一作为腔内影像学,其对比造影是被循证证实了可以带来PCI更多获益,绝大多数场景选择其中一个腔内影像学工具就足够了。

马礼坤教授: 人工智能OCT的分析,是否对图像质量有要求?对不同支血管机器判读准确度是否有不同?
李洋教授:OCT人工智能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像质量,如果残留血液会影响AI的判读,而不同血管机器判读基本没有影响,更多要依赖图像质量。




刘斌教授总结表示:如今,OCT已经迎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全球最新的OCT平台已经整合了“人工智能”模块,其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在术中为临床术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辅助决策。最新的人工智能OCT设备,刘斌教授团队也刚刚结束了试用,其简洁直观的界面,和机器引导的辅助决策流程,给刘斌教授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搭载人工智能的影像学工具方兴未艾, 未来仍然会进化和成长, 机器辅助决策将不仅仅局限于基于OCT影像的智能钙化与正常管腔的判读; 还将包括更多类型的斑块判读,并整合诸如功能学在内一体化评估,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未来的腔内影像学工具必将为PCI提供更加全面的评估,从而大幅提升冠状动脉腔内影像的诊断效率和价值。在先进的技术支持下,我国广大心内科医生的努力下,最终一定会实现我国从PCI大国向PCI强国的迈进。



下半场
OCT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及指导实战



翟光耀教授:专家共识指导实战—OCT指导介入无植入的介入治疗


下半场首个课题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的翟光耀教授带来:一例OCT指导DCB治疗的前降支近段原发病变。使用OCT和FFR联合评估。造影显示LAD近中段弥漫病变;OCT显示LAD弥漫长病变,以脂质斑块为主,局部可见钙化病变,FFR值为0.59,血流受限。根据病变参考直径决定采用DCB治疗。DCB术后0min、15min、30min进行OCT及FFR检查,0min OCT可见累及中膜的弥漫性顺行和逆行夹层,最小管腔面积扩大, FFR值恢复为0.78。15min 后OCT显示:夹层没有进一步的扩展,FFR为0.75。30 min后OCT显示:夹层仍没有进一步的扩展,FFR为0.76。术后6个与回访血管情况良好, FFR值进一步上升至0.85。术后19个月回访,血管状况仍有好转,FFR 0.79。6个月和19个月随访均没有不良事件发生。本处理方案强调在PCI后30分钟内进行多次OCT检查,以观察冠脉解剖,夹层是否扩大,而非立即进行支架植入。同时,建议在PCI后30分钟的“试验期”内以及随访期间进行功能学评估。


翟教授的团队已经按照上述“潞河方案”完成了31例患者的治疗,随访期间未见不良事件。这些结果表明,“潞河方案”冠脉大血管原位病变介入无植入技术的一种可行的术式。


讨论

叶飞教授:以往DCB治疗,往往以造影、腔内影像、功能学其中之一指导,“潞河方案”首次结合了OCT与FFR,所以在提升安全性的前提下,一定能够得到比较令人满意的阳性结果。


提问: OCT指导下,如何规避预处理之后DCB不成功,直接放支架的情况?OCT的优点还可以帮助识别板块性质和负荷,观察到什么样的斑块情况,会直接采用“潞河方案”?

翟光耀教授:利用OCT观察分支和钙化分布会比较有意义,但是“潞河方案”属于连续入组,会根据OCT观察到的结果,选择相对应的预处理,包括旋磨与IVL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入组;未来的挑战主要是纯的脂质板块,容易产生斑块破裂等影响方案执行的情况。


韩战营教授: OCT高压注射器或者手动打造影剂,有没有量化的标准来保证安全性?

翟光耀教授:具体没有要求,主要是打造影剂的术者,要观察控制夹层与血肿,发现延展要控制手上的力度。





韩战营教授:专家共识指导实战—OCT指导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


韩战营教授的汇报深入浅出,从钙化元素的特点讲起,并对比分析了声学与光学在钙化辨别上的优劣:IVUS超声波无法穿透钙化组织,所以IVUS只能评价钙化的角度和长度,无法评价深度与面积;而光波的特点决定了是可以穿透钙化的,所以OCT在鉴别钙化整体情况具有先天优势。钙化病变会破坏支架结构带来不良预后,所以在手术中需要对钙化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合适的预处理手段,保证手术的成功率与提高预后,所以推荐在手术中首选OCT进行钙化病变的整体评估。随后韩教授分享了3例在OCT指导下,通过主动旋磨、旋磨升级、特殊器械使用等技术手段进行钙化病变处理的案例,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体现了OCT在PCI术中全程指导钙化病变处理的优势:清晰判断深度和面积,通过钙化评分结合标准流程给手术带来获益。


讨论

钱杰教授: 钙化厚度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韩教授觉得如何去量化评估厚度,钙化的严重程度对手术的处理策略有什么指导意义?
韩战营教授:根据文献和共识我认为,500um以上厚度,就属于严重钙化;再加上角度若超过270度,直接扩张就会比较困难;病人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化,可以用不同的高压球囊进行扩张尝试。对于不考虑经济因素,建议使用旋磨、震波等高阶手段组合处理严重的钙化。

周旭晨教授: 钙化病变导丝过去,其他器械如果过不去怎么办?
韩战营教授:可以换用小球囊和微导管进行不同的尝试;或者斑块外再过一根导丝进行斑块挤压;当然旋磨应该是处理钙化目前的终极手段。





崔贺贺教授:专家共识指导实战—OCT指导ACS病变的介入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崔贺贺教授,为大家带来了OCT精准指导ACS的PCI治疗案例分享。女患58岁,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019年EAPCI专家共识已经明确OCT是目前血栓检测的金标准,OCT因其10μm高清分辨率,可以助力临床应对ACS的不同类型制定1V1的个性化诊疗,而且“OCT也是唯一在临床成功检测到斑块侵蚀的影像学工具”,所以使用OCT对该例ACS进行全程指导。遵循“MLD MAX”标准流程处理RCA,术前OCT提示:全程脂质斑块为主,最窄的管腔面积只有0.9mm²,狭窄率有90%,最窄处可见白血栓;2.0*15球囊@12atm *3s预处理后,造影提示狭窄明显减轻,未见明显夹层、造影剂外渗;根据管腔直径向上选取一个号,植入DES3.5*28 @12atm *3s,患者出现胸痛,心电图提示下壁抬高,进行术后OCT检查:M-支架远近无夹层,A-近端出现红血栓,X:-100%膨胀率,MSA:7.94mm²。立即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并于原支架近段血栓处植入4.0*24 DES一枚。经后扩,OCT检验提示支架植入效果良好,安心下台。崔贺贺教授表示:该病例给予我们的体会,造影受体位影响,或不能及时发现血管内真实问题,而OCT 遵循标准路径MLD MAX全程标准操作流程更助力于精准PCI。


讨论

张军教授:病例非常精彩,通过OCT影像学的指导,颠覆了常规造影的判断。


提问: 考虑目前的DRG/DIP环境下,哪些ACS优先选择OCT指导?
崔贺贺教授:ACS目前的确做不到100%使用OCT,我们目前根据患者和病变的情况,由术者综合判断,比如:年轻患者,ACS模糊的病变,或者高度疑似自发性冠脉夹层等特殊情况,为了优化治疗,会优先考虑OCT指导。当然,最终是否选用OCT还需要根据患者整体的经济情况综合考量。

钱杰教授: 该病例的术后近端破裂原因,OCT是否可以给出答案?遵循MLD MAX,一般支架近端夹层都是有诱因的,这个病例的选择如何考量呢?
崔贺贺教授:根据OCT和造影综合评估,考虑还是斑块因素,有可能是支架在膨胀过程中,将板块进行了挤压导致的破裂。

叶飞教授: 什么时间是最适合做OCT这个需要明确,应该是在预处理之后,根据OCT的结果进行支架的选择和精准植入,而不是只在预处理前做了OCT。
崔贺贺教授:术前根据预处理前OCT选择采用点支架,但是植入后导致了斑块位移是有可能的因素,但是目前信息的确有限,无法完全确认原因,所以叶飞教授的建议非常有指导意义,考虑如果预处理后多做一个OCT可能会给出更多信息。





候静波教授:OCT中国专家共识更新要点解读


最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候静波教授,为我们带来了《OCT中国专家共识》的精彩解读。OCT中国专家共识是中国医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内容包括八个部分:OCT改善治疗策略及预后的证据、OCT临床应用指征、OCT的标准化操作及图像解读、OCT指导ACS治疗策略、OCT指导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OCT在介入无残留中的应用、OCT在支架失败病变中的应用、OCT在高危斑块识别及危险分层中的应用。


候教授通过真实病例的体现,为大家介绍了专家共识在临床应用指征方面的建议,主要增加应用指征:评估造影上模糊/可疑病变、钙化病变、ACS患者罪犯病变及非罪犯病变等内容。OCT指导ACS治疗方面:OCT凭借其极高的分辨率,可明确诊断ACS发病机制,识别更多的高危斑块特征,优化斑块特征的危险分层。OCT指导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方面:结合复杂病变特点,建立了OCT指导复杂病变的标准流程:如OCT指导下的支架落脚点的推荐选择,支架直径的推荐选择,并指出了OCT和造影实时同步融合可以消除血管造影的模糊性,尽量减少支架植入期间的地理丢失,标记设置,进一步增强支架植入精确性。OCT指导钙化病变治疗策略部分,指出:OCT可提供更多钙化病变的定量信息,帮助医生根据斑块性质制定预处理策略。OCT在高危斑块识别及危险分层中的应用部分指出:应用OCT可精准预警与未来事件相关的高危斑块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OCT在介入无残留治疗中的指导价值中指出:OCT可用于术前评估病变特征,制定手术策略及选择合适的BRS尺寸以及评估支架置入效果及指导优化。在OCT在支架失败治疗中的指导价值中,指出:OCT的高分辨率使其对介入治疗失败病变的评估、机制分析及指导治疗的价值优于其他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


讨论:

周旭晨教授:OCT和IVUS同时作为腔内影像学工具,各有千秋。目前IVUS已经解决了医保和带量问题,OCT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快步伐。在目前国内外的推荐上,OCT与IVUS往往推荐等级一致。

提问: OCT对比IVUS在什么场景下拥有独特优势?

候静波教授:两种腔内影像学各有优势与劣势,而OCT最大的优势是高分辨率,这是未来影像学向人工智能与结合功能学的全方位临床评估的发展方向,其基础就是分辨率。OCT检测特变迅速,不受心跳影响,所以精准度非常高,未来影像学发展OCT将逐渐成为核心。目前ACS指南推荐已经把OCT的推荐等级放在了首选地位,包括支架失败等,都是OCT的强势领域。总之,没有最好的腔内影像,但是有最聪明的术者,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选择最合适的腔内影像学工具。

周旭晨教授: 药物球囊的应用,首选哪个腔内影像学工具?造影剂是否可以替代?
候静波教授:药球首选OCT,基于其高分辨率,以及提供更多血栓、夹层等腔内信息;目前造影剂已经有多种替代手段,也有了比较多的尝试,比如纯盐水和盐水与造影剂的不同配比。







时光飞逝,在诸多与会专家的热烈探讨声中,2024 NCC“人工智能OCT专场”逐渐落下帷幕。在为期数小时的会议中,通过精彩学术讲座、高质量的病例分享及专家点评这种相结合的方式,国内外多位专家共同携手,针对人工智能OCT的现状与展望、应用于实际临床实践中的价值,以及OCT中国专家共识的解读及在不同场景下对实战的指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热烈的讨论,生动全面地展现了前沿腔内影像学技术OCT在指导优化PCI介入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作为优化PCI的重要手段,以OCT、FFR为代表的腔内影像学及生理学评价工具的临床应用,有助于临床医师更精准地把握患者病情、选择手术策略、观察患者预后。当前PCI手术已然进入高质量时代,精准PCI的概念愈发深入人心;相信在我国临床医师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功能学检测及腔内影像学工具的不断普及,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全面迈入精准PCI时代的进程!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