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信念如磐,筑就新功—— 临床研究专场

2024-06-27 10:46:00
admin
原创
485


365医学网 分享

2024年6月23日,备受瞩目的第28届东北心血管病大会(NCC)之临床研究专场在热烈氛围中拉开帷幕。本次大会集结了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成果与临床治疗进展。

本次会议分为上下两个场次,上半场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共同担任大会的主席团成员。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南京市第一医院葛震教授、北京安贞医院严研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医学统计部王杨教授以及北京阜外医院张伟丽教授为大家带来一系列深入浅出、精彩绝伦的学术演讲。



中国好研究 — ULTIMATE-DAPT研究

南京市第一医院葛震教授为大家讲解了ULTIMATE-DAPT研究,作为全球多中心且纳入大量中国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ULTIMATE-DAPT研究主要聚焦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术后的用药问题。此前,患者接受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手术后,国际指南推荐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至少12个月。
此次ULTIMATE-DAPT研究证实,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1个月后,使用替格瑞洛单药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临床相关大出血事件,并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为ACS患者PCI术后进一步缩短DAPT疗程(1个月)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方案。

中国好研究 — RIGHT研究

北京安贞医院严研教授分享的是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后常规抗凝临床获益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RIGHT研究。严研教授分别从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方案及工作进展四个方面对RIGHT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该研究主要目的是证明在应用比伐芦定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术后常规抗凝策略在降低30天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支架血栓或紧急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事件方面,优于安慰剂。RIGHT研究结果表明,STEM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抗凝治疗是安全的,但在中低风险人群中似乎不能减少缺血性事件。依诺肝素抗凝治疗在初次 PCI 后是否有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国好研究 — OPT-BIRISK研究

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提出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患者二级预防的重要基石,然而抗血小板治疗在降低缺血风险的同时伴随出血风险的增加。临床上同时伴有高出血和高缺血风险(BI-RISK)的ACS患者很常见,而这类人群的抗血小板策略选择是临床一大挑战。对于出血高危患者,在短程双抗疗程结束后使用P2Y12抑制剂单药长期治疗,已成为一种既能减少出血又不会增加缺血风险的新策略。对于双高危患者,9-12个月的常规双抗治疗后,继续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可能也是合理的治疗策略,但尚未得到验证。OPT-BIRISK研究关注双高危ACS患者PCI术后延长抗血小板治疗,发现完成9-12个月常规DAPT后给予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延长DAPT的策略相比,可显著减少临床相关出血及MACCE事件。其研究结果为双高危患者的长期优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供了高质量的证据。

临床研究设计的得与失:统计专家的观点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学统计部王杨教授就临床研究的样本量估算内容展开了论述,围绕着OPT-BIRISK研究、RIGHT研究及ULTIMATE DAPT研究展开了详细的讨论。王杨教授总结道,进行样本量估计,最需要考虑的是能否承载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结果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样本量是试验和设计连接的“桥梁”,有明确的研究假设,为了回答研究问题而去估算样本量,并通过样本量来开展试验,以获得的结果来验证研究假设。


临床研究实施的苦与乐:临床专家的观点

北京阜外医院张伟丽教授从临床研究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及临床研究项目实施关键环节的经验分享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做好临床研究。强调了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要高度注意临床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新颖性及其意义;研究设计与实施的内部真实性与外展性;及临床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并且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标准操作流程和中心性数据监测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临床项目管理系统。

会议的下半场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担任主席并主持会议。南京市第一医院葛震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裘淼涵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余淼教授、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演讲。


聚焦分叉病变PCI:如何设计DK系列研究

南京市第一医院葛震教授以DK系列研究设计为例,聚焦了分叉病变PCI所存在的临床问题。尽管介入器械在不断改进,分叉病变仍然是PCI领域的一个挑战,其治疗争议主要集中在支架个数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为进一步解决这一难题,DK-CRUSH系列研究应运而生。从探索DK Crush技术的临床疗效,到分析其在不同类型分叉病变中的应用,以及结合功能学指标指导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的选择,DK-CRUSH系列研究由技术过渡到策略,证实了DK-CRUSH技术在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无疑给广大心内科临床医师在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冠心病抗栓治疗:如何设计BRIGHT系列研究

北部战区总医院裘淼涵教授围绕如何设计BRIGHT系列研究对冠心病抗栓治疗临床研究进行了介绍。比伐芦定是人工合成的抗凝血药物,在STEMI直接PCI抗凝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应用一度受到质疑。BRIGHT系列研究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比伐芦定的最佳效应设计而成。从BRIGHT研究到BRIGHT 4研究,厚积薄发,通过入选真实世界临床实践收治的STEMI患者,较好地反映了当前临床实践,也完美地证实了比伐芦定在STEMI患者中的益处。裘淼涵教授指出,由BRIGHT系列研究可以看出,临床研究设计及实施之路充满艰辛,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现阶段研究进展,寻找潜在的切入点(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进而提出“生物学可解释性”的解决策略;同样也需要深耕于特定研究方向,通过一系列研究,逐渐完善,趋于完美。对于临床研究工作者来说,临床研究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乘风破浪的勇气与毅力,只有不断思考,深入探索,才能探索出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和安全性更好的新治疗策略。

中国冠心病抗炎治疗系列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余淼教授分享了中国冠心病抗炎治疗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成果。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仍逐年上升。各种类型的残余风险是导致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而炎症在冠心病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往研究发现,冠心病抗炎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重点在于炎症人群的筛选和抗炎靶点的选择。目前世界范围内将hsCRP≥2mg/L定义为存在冠心病炎症风险,但尚缺乏中国冠心病人群炎症风险诊断的截断值。因此,探索我国冠心病人群hsCRP截断值是开展冠心病抗炎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的第一步。一项初步完成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中国冠心病人群hsCRP≥1mg/L可以更有效地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通过该hsCRP数值可筛选出我国冠心病炎症风险人群。而针对我国人群抗炎靶点的选择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秋水仙碱被欧洲和美国心血管病指南推荐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但其在中国人群的有效性以及胃肠道耐受性尚需进一步验证。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国冠心病抗炎治疗策略研究则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期待该研究结果让中国冠心病抗炎治疗迈出稳健的一大步。


如何从临床工作中提炼临床研究的idea?

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指出,在临床工作中从来不缺乏未解决的问题,临床研究问题的挑战不是找不到没有答案的问题,而是找到可行的、明确的解决方案。进而引出临床问题的FINER标准。杜昕教授从患者入选的难度(ELITE)、事件发生率低(房颤消融术后)、干预措施的复杂程度(CPACS)及结局判断的可靠性(PANDA)四个方向,强调了研究可行性的重要性,接下来简单阐述了临床研究要具备的吸引力因素、创新型、伦理性及对临床实践的影响。最后杜昕教授由“氨甲环是否能预防产后大出血”的临床研究例子强调了,PICOS原则贯穿于临床研究的整个过程,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提炼研究问题。


临床研究中的多重性考虑

北部战区总医院裘淼涵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临床研究中的多重性考虑的分享,首先回答了了什么是临床研究中的多重性问题,即在一项完整的临床研究中对研究结论做出多次统计推断(多重检验)的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对常见的多重性问题逐一举例说明,包括多个研究终点的统计推断、多个组间的统计推断、纵向数据不同时间点的统计推断、阶段性多次整体统计推断等。本次汇报的第二部分是多重性调整的策略与方法,主要介绍了平行策略、序贯策略及分阶段整体决策策略等方法。最后裘淼涵教授总结道,临床研究过程中多重性问题是非常常见的。潜在的出现场景包括:多个终点、多组间比较、亚组分析、期中分析、向数据分析的分析等方面;多重性调整的方法较多,选择不同的调整方法可能会对研究结论的下达产生较大的影响;选择调整策略时,应基于“临床”和“统计”两方面综合考虑,以确定符合试验目标的策略;多重性调整策略应提前确定并在方案中说明。原则上,不能在统计推断过程中再做调整。



“先谋而后动,三思而后行”,此次临床研究专场充分展示了“中国好研究”的诞生过程及实践意义,诸位专家的点评和讨论更是让人获益匪浅。临床研究之路任重而道远,正是众多临床研究工作者不辞辛苦的付出以及坚定如磐的信念,才使得中国的临床研究走向国际,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力量,铸就了现在临床研究的累累硕果!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