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揭开心脏奥秘:心血管病影像/心脏超声专场(6.22) 大获成功

2024-06-27 10:32:00
admin
原创
165


365医学网 分享

2024年6月22日,东北心血管病大会之超声论坛如期在新世界博览馆举办。此次会议较前几年授课内容更为丰富、多样、精彩,张运院士携领众多超声专家纷纷聚集在沈阳。近年来,结构性心脏病仍然如火如荼的开展,从早期的TAVR到二尖瓣TEER,再到近两年的三尖瓣TEER,多模态的影像学应用对于疾病的术前讨论,术中分析至关重要,而超声也越来越体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会议的两个宗旨:1、多模态影像学联合应用2、超声在介入术中及围术期的突出作用。此次授课内容丰富、病例精彩纷呈,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由周微微教授担任论坛坛主,邀请了国内众多一线专家。本次会议有两个论坛:一、心血管病影像学组;二、心脏超声。每个论坛又包含上下两个半场。论坛一的上半场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尹立雪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微微教授组成主席团并主持本场会议。首先由张运院士精彩致辞并进行授课,接下来由赵世华教授尹立雪教授陈未教授担任本场讲者。下半场由北京华信医院王廉一教授、西安空军医科大学袁丽君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马小静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张印教授组成主席团并主持本场会议。马小静教授袁丽君教授刘晓玲教授李小虎教授担任本场讲者。论坛二的上半场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军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陈旭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丁明岩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薪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微微教授组成主席团并主持本场会议。王廉一教授魏薪教授杨军教授方跃华教授陈旭徐教授担任本场讲者。下半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方跃华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张筠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谢丹教授、朝阳市中心医院周红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微微教授组成主席团并主持本场会议。丁明岩教授金岩教授刘聪教授刘楠楠教授张筠教授担任本场讲者。最后周微微教授总结本次会议。

张运院士由于有其他会议,因此没有现场参加本次论坛,但仍然给大家带来了精彩授课。院士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罕见病,我国有207项认定的罕见病,但才有75种罕见病药物上市。重新温习了心脏淀粉样变(CA),最常见类型是AL型,此类型病情凶险,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的平均时间是6个月,堪称“心脏病中的胰腺癌”。AL类型的CA累积脑以外的所有器官。有许多疾病会让超声医生对CA的诊断造成影响,比如心肌肥厚,心包积液等。因此当左室壁厚度≥12mm,外加一个特征临床表现即刻诊断CA。而对于心室肥厚或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应该积极筛查CA,其心电图变现包括低电压+前间壁假性心梗的变现。如果超声显示左室壁显著增厚但出现QRS低电压,两者的反向变化高度提示CA 的可能。接着阐述了CA的诊断流程及诊断标准,不同类型CA 的治疗原则。

赵世华教授分享了他中心的CMR 4D Flow临床应用。CMR属于多参数“一站式”成像,能从结构、功能、组织三个方面来进行展示。首先是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且在冠心病和心肌病中能无创性的识别心肌纤维化。对主动脉瘤术后组织病理检查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随访中有重要价值。4D Flow可以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的血流。该中心应用这项技术在肺动脉高压中进行了研究,且发表了高质量文章。最后指出 4D Flow CMR的优缺点,优点即一次扫描即获得完整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且可无创测量高级血流动力学参数。缺点是时间分辨率有待提高,手动且耗时长,重复性差等。

尹立雪教授此次授课采用全英文式PPT,题目是超声心动图与希浦系统标测和精准起搏。尹教授分享了贵中心在希氏束标测、起搏方面做的工作,用大量数据、图片进行展示。在进行标测和起搏时,要进行多点位测量,标测后要看心电图哪个最接近正常心电图。从希氏束再到左、右束支,要将解剖定位和点位变化进行匹配,才能准确获得靶位。然而有时候标测到希氏束电位也不一定到达解剖部位,整个过程还要看速度变化。接下来解读国外文献。尹教授团队也在希氏束起搏方面发表了重要文章。最后总结电生理术中穿刺看超声、电位看电信号、精准定位看希浦系统。

陈未教授此次带来罕见病疑难病的影像学诊断。陈教授分享了贵中心罕见的疑难病,对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本院、外院的病例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第一例是心脏髓样肉瘤,这类患者左室及双房轻度增大,室间隔运动减低,右侧心脏运动僵硬,常伴有心包积液。接着介绍了该病的病理表现,以原始细胞增生为主,可见Auer’s小体。还进行了鉴别诊断,比如淋巴瘤的特点是好发于右心房旁,常见心包增厚及心包积液。而血管肉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脏原发恶性肿瘤,右心房最常见。第二例罕见病是高IgE综合症,临床特点为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水平升高。持续高嗜酸性粒细胞血症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心肌炎,进而内皮细胞损伤,HIES免疫缺陷状态,最后导致真菌感染,心脏占位。

马小静教授讲课题目为心血管影像与介入新技术临床应用。首先从结构性心脏病的定义进入,接着介绍了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学,其中包括左心耳封堵、瓣周漏封堵、TAVR、二尖瓣Mitra Clip、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首先介绍TAVR过程中超声在术前筛选和测量、术中实时监测、瓣膜释放后的即刻评估、术后随访中的重要作用。接着阐述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和经股静脉二尖瓣钳夹术,在术前超声所要评估的内容,简单图示了TTE和TEE二尖瓣的分区。下一项介绍了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Liwen术,贵中心目前已完成186例。最后简单介绍了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袁丽君教授的授课内容是超声在EF保留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首先根据临床症状及EF进行心衰分类。欧洲心脏协会指南诊断HFpEF的标准是患者有心衰症状,左室EF无明显减低,左室无扩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室充盈压升高。接着给大家详细讲解了左室舒张能超声评价,从生理到心电图再到与超声频谱相匹配的各个阶段。紧接着详细讲解了E/A比值、E/e’比值、三尖瓣反流速度、左房容积指数,以及舒张期负荷超声可以助力HFpEF诊断。然后分享了中心的一些病例,将所讲内容融入到具体病例中并进行舒张功能的评价,让听众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刘晓玲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是中国法布雷病超声心动图规范化筛查指南(2024版)解读,通过法布雷病的临床表现异质性大引出该病的诊断全世界都面临着挑战,而中国患者确诊时间只约15年,接着刘晓玲教授解释道该病心脏受累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将导致患者心力衰竭,该指南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其中典型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有左室向心性肥厚、双边征、乳头肌不成比例肥大、右心室肥厚病具有正常收缩功能、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以及双室纵向应变减低,最终刘晓玲教授认为,探索中国模式,辅助影像在法布雷病筛查诊断中大有可为。

李晓虎教授讲解的是心脏磁共振无对比剂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首先李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其中冠心病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中占比最大,接着引出冠脉结构无创成像的概念,通过叙述冠状动脉MRA技术概念、临床应用现状、MRA扫描及图像后处理、MRA初步应用经验以及MRA技术新进展展开全文,为我们生动形象的描述了一个新的诊断技术。
下午场开始,王廉一教授传授的是三尖瓣下移畸形术后随访的右心功能评估,显示讲解了三尖瓣下移畸形的概念,接着引出右心功能评估的金标准(CMR),传统超声心动图以及三维超声各自诊断的利弊,随后指出RVGLS是近年来右心功能评价的新指标,并认为其有预后价值,并罗列一系列右心功能评估的数据,如TAPSE、FAC、S’等,通过数据表明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最终表明RVGLS、RVFLS、RVSLS、FAC在评估术后病情严重程度上优于TAPSE、s',且在EA二次手术后早期病情恢复过程中更具有敏感性。

第二位魏薪教授的授课题目是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开篇点出了三尖瓣反流如今患者数目多但是手术例数少的不对称现象,随后引入了经导管三尖瓣治疗的术式概念及应用,随后通过短视频向我们展示了颈静脉入路的整个手术过程,指出了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并肯定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术中的作用,如实时关注导丝或输送器上是否有异常回声如血栓,并说明术后也需要超声评估瓣膜反流情况,且要长期随访瓣膜情况及功能状况。

杨军教授通过心肌病的定义引出超声心动图在心肌病中的作用,如最初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风险评估、随访与管理及风险人群筛查,接下来分别介绍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以及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的定义、病因、诊断标准及超声心动图的相关表现,肯定了超声心动图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其在心肌病与其他疾病鉴别中以及心肌病管理、随访有、筛查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方跃华教授讲述的是TEE在经皮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中的应用---从入门到精通,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二尖瓣的分区,之后围绕TEER下架的超声做出了详细的介绍,1.房间隔穿刺入路。2.可调鞘管进入左房。3.引导夹子输送系统到二尖瓣上方。4.夹子输送系统通过二尖瓣进入左室。5.夹持瓣叶和评估夹持状态。6.即刻评估二尖瓣功能。其中重点指出导管转弯时要注意“高度”,即要留有足够空间进行转弯的操作。

陈旭教授带来了三尖瓣反流病因与TEER术中技巧,她首先指出三尖瓣反流的病因,并说明了三尖瓣反流的分类,为大家介绍了三尖瓣的生理解剖和超声表现,其中,对于TEER手术策略的制定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通过多幅生动的图像以及术中图片,为大家展现了在书中需要操作的技巧及注意事项,术中主要通过引导,测试弹道,调整方向,夹持四个步骤来进行操作,并在患者术后利用超声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

丁明岩教授分享了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冠心病的基础简介,超声心动图如何应用,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还有危急值临床的处理,超声因其可重复性及无创性,在冠心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授讲解了如何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介绍了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并提出一些新技术,如斑点追踪技术以及心肌声学造影对于评估患者心功能更有优势,举例说明了心血管超声危急值,这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金岩教授首先对肺动脉瓣置换的手术指征进行阐述。合并右室流出道(RVOT)梗阻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TOF)、肺动脉狭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等,其行外科手术矫正时需要进行RVOT重建,纠正梗阻的RVOT。然后介绍了复杂先心病的诊断步骤,判断心脏在胸腔的位置,内脏与心房的关系,心房与心室的关系及心室与大动脉的关系。介绍了法洛四联症胚胎发育过程,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并进行鉴别诊断,利用超声对术后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并且在评估右心功能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总结出法洛四联征、右室双出口、三尖瓣闭锁、完全大动脉转位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手术治疗。

刘聪教授带来的题目是TEER围手术期超声管理。首先介绍了二尖瓣反流流行病学研究,接下来讲述术前超声评估及TTE超声测量内容及测量值、TEER患者的入选标准到超声入选标准等,并简洁介绍了手术过程,提示术后超声在判断患者TEER预后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例举多个临床病例,进一步说明了超声在TEER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具体应用,这对于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手术至关重要。

刘楠楠教授的课题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超声心动图检查指南解读,通过讲解新版检查指南,总结出了区别于之前版本指南的超声评估要点,随着TAVR手术开展的增多,TAVR的适应症及并发症都进行了更新,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超声术前评估主动脉瓣病变的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适合行TAVR手术评估主动脉根部,进行瓣膜型号选择,术中导丝及瓣膜辅助定位,人工瓣膜功能、形态、位置、瓣周或瓣口反流程度、测量EOA术后,人工瓣膜形态和功能异常,观察有无血栓、赘生物及瓣周漏情况。

张筠教授的题目是肺栓塞的经胸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讲解了肺栓塞的临床分型,谈及慢性心肺疾病是PE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此病临床表现、体征不特异,临床诊断极容易误诊、漏诊。详细介绍了肺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表现,通过图片生动的解释,表现了肺栓塞时患者心脏超声的各种表现,如三尖瓣关闭不全,心脏血栓形成,以及肺动脉频谱形态的异常。其中92%患者出现收缩早期切迹。最后总结出PE患者的直接及间接的超声心动图征象,并进行了鉴别诊断,提示超声对诊断PE的有限应用,需要超声医生灵活判断。



本次NCC超声论坛,我们倾听了专家们的学术发言、行业分析,分享了各地医疗工作者的经验和做法,为参会从业者提供了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呈现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