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 智慧交融,共议康途——大咖云集,擘画心脏康复新未来

2024-06-27 10:19:00
admin
原创
404


365医学网 分享

6月22日,备受瞩目的2024东北心血管病大会(NCC 2024)康复专场--CSC心脏康复学组专场如期拉开帷幕。众多国内心脏康复领域学者齐聚沈阳,共同探索心脏康复新理念、新议题、新进展,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盛宴,令人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心血管领域诸多权威专家,以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丁荣晶教授、大庆油田总医院范志清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孟晓萍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郭兰教授、北京阜外医院孙兴国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医院沈玉芹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顺霖教授以及北部战区总医院张剑教授组成的强大演讲阵容,凭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同时大会荣幸地邀请到了由大庆油田总医院范志清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海初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王珺楠教授、北京朝阳医院杨曦艳教授、郑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凌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医院沈玉芹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张剑教授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郭兰教授组成的主席团,为大会的顺利举行把控方向。


杨新春 北京朝阳医院—从房颤新指南看心脏康复对房颤治疗的意义

 杨新春教授从指南出发,对房颤的发病机制和内在脉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他指出,房颤的发生机制复杂,是由多种危险因素交织作用、共同推动的过程。因此,针对房颤需要采取综合管理。

在预防房颤的层面,杨教授特别强调了心肺健康运动的重要性。他认为,过高或过低强度的运动都可能成为房颤相关的危险因素,而适度的运动能降低房颤负荷。心脏康复五大处方能够对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能够全面、系统地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进而实现对房颤的有效控制,改善患者预后。



丁荣晶 北京协和医院—现代医疗技术下谈心脏康复与自然修复的异同

丁荣晶教授立足于丰富的临床实践,详尽地阐述了心脏康复的起源、显著的发展进步及其在现代医疗技术下的应用。她表示,心脏康复能够促进机体自身机制的恢复和增强,促进生物学状态的改善。运动不应仅仅局限于以提高心肺耐力为目标,而应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为核心。

此外,心脏康复评估和处方需要充分利用系统论和信息论思维。运动康复的核心是要把控时机和节奏,做到评估系统化、处方精准化、管理个案化、随访具象化。心脏康复治疗应该和用药、手术治疗一样,每一步处方制定都“遵循规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韩雅玲 北部战区总医院—TAVR术后心脏康复1年结果

TAVR,作为现代医疗领域中一种前沿的瓣膜置换技术,其术后患者的康复状况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在此领域,韩雅玲院士的研究为我们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她分享了关于TAVR术后患者3个月及12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果,进一步探讨长期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后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较于既往提倡的低强度运动方案,韩雅玲院士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MICT在提升TAVR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更为卓越的效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坚持MICT方案的时间越长,其改善程度也愈发显著。特别对于TAVR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患者而言,长期MICT不仅显著改善了他们的心肺功能,更极大提升了其生活质量。


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为优化TAVR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临床支持,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影响。



范志清 大庆油田总医院—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专家共识解读

这项共识凝聚了相关领域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必将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康复进程产生深远且重大的影响。范志清教授深入解读了共识的核心内容,包括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的循证证据、康复评估与危险分层、运动处方制定、实施等关键环节;详细阐释了专家共识特色。范教授还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分享了在实践中的应用心得使得这些理论知识更加贴合实际。他特别强调了个性化运动处方的重要性,指出每位患者的病情和体能状态都有所不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康复计划以确保安全性和效果性。这一观点对于提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康复的质量至关重要。相信通过范教授的深入解读和分享,业内人士将会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孟晓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心脏康复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孟晓萍教授分享了中国心脏康复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未来前景。自2012年以来,我国建立了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康复中心一体化的模式,心内科医生从不认识到认识心脏康复,关注心脏康复,重视心脏康复,参与心脏康复工作,中国心脏康复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迅猛发展。同时,心脏康复的现状和存在的仍然面临挑战。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做好高质量的进阶培训、启动家庭康复程序、拓宽心脏康复的适应症、融入中医康复、突出人文精神服务模式。

孟教授表示,心脏康复是心血管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很大空间。要给更多的心血管病人带来“心”的活力,“新”的生命。相互相成,相得益彰,康复一人,幸福一人。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事业,相信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心脏康复将在5-10年之内迎来一个很大的发展和飞跃。



郭兰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患者危险分层后的康复路径

郭兰教授阐述了心外科患者的危险分层方法及其应用。她详细解说了如何通过细致的风险评估为患者定制康复路径,确保高风险患者得到更为周密的监测和量身定制的康复计划。危险分层的意义在于精准识别并筛选出最需要康复支持的患者群体。将临床指标和功能结合起来,促进治疗师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将预康复(增强对手术压力的耐受性)与ERAS护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压力)相结合,提高手术恢复力。

郭教授的报告不仅引用了丰富的临床数据和案例分析,还生动地展示了不同风险层次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差异化表现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她指出,约30%的患者存在并发症、功能下降和心理障碍。术后三个月是康复锻炼的最佳时期,进行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运动训练,才能提高运动耐量,让全身心获益。



孙兴国 北京阜外医院—未来医学:创新理论与技术支撑下运动为核心整体方案逆转慢病

孙兴国教授的报告从整合生理学与医学健康理论与实践的宏观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的理论和技术,结合运动康复,全面逆转慢性疾病的趋势。他详细介绍了包括代谢调控、免疫疗法和精准医学在内的多种新兴治疗手段,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些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显著效果。

孙教授特别强调,要以整体论为指导,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精准运动整体方案,以实现慢性病临床实践的高效与精准。在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下,他倡导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筛防诊治康养一体化、全维度、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方案强化管控,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全方位照护。



沈玉芹 同济大学同济医院—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基层适宜技术探索

沈玉芹教授从心脏康复参与不足的因素和改善依从性的预后变量出发,介绍了多项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适宜运动量对心衰患者康复的积极影响。沈教授提出,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均应推荐心脏康复治疗。其中,运动康复是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参与率、依从性很低,所以基层适宜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需要积极提倡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的创新模式探索,包括组织管理模式、患者管理模式、心脏康复适宜新技术及新设备的研究与探索。以提高心衰患者心脏康复可及性及依从性,从而使心衰收益人群扩大。



徐顺霖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运动康复中的呼吸训练

徐顺霖教授以“心脏运动康复中的呼吸训练”为主题,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他针对患者在心脏运动康复领域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量化的呼吸阻抗训练才最安全。徐教授指出,提升身体活动能力是关键。他强调,适当运动不仅能增强患者的体能,还能显著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康复方案:首先,明确诊断后,患者在术前应提前进行运动治疗训练,为手术做好准备;术后,患者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运动康复,以加速恢复进程。

在营养方面,徐教授强调保证营养均衡的重要性,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支持,促进身体的康复。


徐教授特别强调,心脏康复中的呼吸训练最安全最便宜最容易操作!通过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呼吸肌功能,从而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并提高生存质量。



张剑 北部战区总医院—AMI患者心脏康复策略

张剑教授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康复策略进行了详细讲解。介绍了AMI患者的特殊康复需求,提出了包括早期活动、营养支持、心理辅导等在内的综合康复方案。张教授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合作在AMI康复中的重要性,展示了通过科学的康复管理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的案例。
张教授表示,心肌梗死后心脏康复十分必要,能帮助患者解决心梗后遗留的临床问题,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再住院率,改善患者预后。运动处方对指导心梗患者进行科学、有效、安全的运动康复十分重要。对心肌梗死患者开展心脏康复,需要高质量的康复团队,规范化的心脏康复流程,完善的相关管理制度,并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



本次大会不仅为来自全国的心血管病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通过丰富的互动和讨论,促进了心血管病领域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心血管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报告、讲座和讨论,参会者们对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预后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获了宝贵的知识经验,同时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充满无限信心与期待。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