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丨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研精毕智,创新致远—CSC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论坛

2024-06-26 10:20:00
admin
原创
201
Section2-1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365医学网 分享

2024年6月21日,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之CSC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专场为大家呈现一场学术盛宴。内容设置上围绕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及时跟踪国内外前沿研究,重点阐述了心血管代谢在心肌损伤和心血管重构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心血管重构的病理机制和心肌损伤的病理机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澄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张力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幼怡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北部战区总医院闫承慧教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邹云增教授、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张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张力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潘振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唐小强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刘丹教授担任讲者。百家争鸣,精彩纷呈!


本次论坛由闫承慧教授开场,介绍了巨噬细胞中CREG1蛋白在心肌梗死后的作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巨噬细胞炎症对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修复发挥重要作用,促炎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F-γ)导致巨噬细胞溶酶体损伤,激活TPP1,从而降解CREG1蛋白,进一步抑制HOXA5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炎症,同时体内实验证实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CREG1小鼠心肌梗死后巨噬细胞炎症明显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


邹云增教授围绕药物导致的心肌损伤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心脏损害,其机制是I型大麻素受体(CB1R)从细胞膜向细胞浆转移,在胞浆内与NLRP3结合,介导心肌细胞焦亡,进而导致心肌损伤。抗肿瘤药物同样可通过心肌细胞焦亡引起心肌损伤,但其主要是由于抑制转录因子Bach2活性,抑制下游GRSF1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焦亡。


张岩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与心脏疾病方面的介绍,对CaMKII在心脏中的主要亚型δ的不同剪切体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细胞核表达的δB对心肌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同时首次发现定位于细胞浆中的δ9作用与其相反,损伤心肌细胞,主要机制是通过磷酸化降解UBE2T调控DNA损伤。


张力教授分享了NRF3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课题,他表示NRF3在人和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以及H2O2或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中表达显著增加,其增加依赖于内质网应激。NRF3通过抑制Pitx2的转录加重线粒体氧化应激和凋亡,从而加重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


潘振伟教授介绍了Spexin通过作用于甘丙肽受体2(GalR2)抑制心房颤动易感性,他指出Spexin激活GalR2,抑制CREB磷酸化,从而下调KCNJ2和SLN的转录,阻断心房电重构和细胞内钙稳态,从而减轻房颤的病理进程。因此,Spexin可能会成为治疗房颤的一种新药物。


唐小强教授分享了心血管重构的表观调控机制,他表示线粒体乙酰化修饰调节线粒体抗氧化应激系统参与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脏重构,新表观因子ZBTB18调节染色质可及性来重塑转录组驱动心脏重构。此外,衰老和高血压等病理刺激下ECHS1表达被抑制,引起脂代谢紊乱,通过表观重塑驱动心脏重构。


刘丹教授分享的课题是UBC9在糖尿病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她讲到UBC9对糖尿病心肌病起保护作用,其机制是UBC9通过直接结合NEDD4促进RUNX2泛素化降解,从而增加PSEN2表达水平以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后心肌线粒体自噬损伤和心肌肥大。





本次原创研究专场中,诸位在国际知名杂志发出中国原创研究声音的优秀研究者结合临床研究,深入剖析了心血管代谢在心肌损伤和心血管重构等多方面的作用,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为推动我国原创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未来,我国也需要进一步进行原创研究的推广和普及,让国际舞台听到更多中国声音。


Section2-2
研精毕智,创新致远


CSC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专场第二场精彩继续,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闫小响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子健教授及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的张效林教授担任主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闫小响教授为我们带来“核受体NR4A3通过调控组蛋白乳酸化修饰参与血管钙化的机制研究”,来自北京阜外医院的王利教授为我们带来“Single-cell reconstruction of molecular architecture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multiplexed in situ protein profiling”,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子健教授为我们带来“高血压新机制”、北京安贞医院王媛教授为我们带来“长链酰基肉碱代谢异常在急性心梗合并多支病变中的作用”、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乃今教授为我们带来“代谢物-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宋海旭教授为我们带来“S100A12在AMI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等精彩内容。



会议开场由闫小响教授带来了题为“核受体NR4A3通过调控组蛋白乳酸化修饰参与血管钙化的机制研究”的精彩汇报。NR4A受体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高表达,NR4A3缺乏可减少血管损伤后VSMCs的增殖和迁移以及新生内膜的形成。因此,NR4A3可能在介导VSMC表型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整合多组学分析发现NR4A3介导的乳酸生成促进组蛋白H3 (H3K18la)赖氨酸18的乳酸化,这有助于激活Phospho1(磷酸酶孤儿1)的表达,从而加速动脉钙化。该研究结果表明,NR4A3介导的组蛋白乳酸化是一种新的代谢组-表观基因组信号级联机制,参与了内膜动脉钙化的发病机制,为预防该疾病提供新的见解。

王利教授为我们带来《通过多重原位蛋白质谱分析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单细胞分子构架进行重建》精彩演讲。分享了单细胞水平上定义损伤过程中细胞类型以及翻译后修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改变模式,探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系统描述了心脏缺血再灌注后细胞结构和翻译后修饰的空间变化模式,探索干预蛋白修饰的变化来影响心脏疾病的可能性。

李子健教授分享了《高血压新机制》,李子健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HIP-55介导Ang II 诱导的血压升高、血管重构以及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障碍,进一步发现 HIP-55促进 Ang II 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的重要致病因子 Ang II 的刺激下,内皮细胞中HIP-55 Cys127被亚硝基化,抑制AT1R内吞,促进下游内皮损伤信号持续激活,引起内皮NO生成减少和炎症激活,导致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该研究丰富了AT1R信号转导的时空调控机制,也促进和完善了我们对AT1R介导的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并提供了新的潜在干预靶点,为发展精准防治高血压的新策略提供可能。

王媛教授分享了《长链酰基肉碱代谢异常在急性心梗合并多支病变中的作用》,详细介绍了该团队搭建的新型代谢衍生物检测分析平台,包括其于伪质谱图的深度代谢衍生物分析新技术,硝基脂肪酸检测技术和氨基酸行生物检测新技术,构建了伪质谱图,在心血管疾病样本中发现了多个新硝基化脂肪酸,并鉴定了差异氨基酸衍生物,揭示代谢新分子在组织发育、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应用,绘制疾病特征性的代谢新分子图谱。实现了研究成果在急性胸痛急诊绿色通道快速分诊中的临床转化,建立代谢分子高通量检测体系,提高对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

张乃今教授分享了《代谢物-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聚焦“如何通过调控关键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科学问题,攻坚高血压靶器官损伤治疗的“瓶颈”问题,为临床转化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宋海旭教授分享了《S100A12在AMI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危重的类型,而中性粒细胞是急性心梗后第一批募集到缺血心脏的免疫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演进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S100蛋白家族是中性粒细胞的重要胞内成分,其中S100A12与钙离子结合后,构象会发生改变,影响细胞增殖、迁移、炎症、凋亡等各种功能,该团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缺氧诱导S100A12在中性粒细胞中的大量表达,心梗急性期1d时达到最高,且S100A12-ANXA5通过调控NETs加重了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心肌细胞凋亡。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