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丨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血脂论坛专场圆满落幕!

2024-06-26 09:52:00
admin
原创
287


365医学网 分享

2024年6月21日,东北心血管病大会之血脂专场在沈阳如期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共同探讨当前血脂管理领域的新进展,从多个临床视角阐述了血脂的前沿热点和最新管理策略。从最新血脂指南出发,对血脂管理理念的演变、ASCVD患者的血脂管理策略与临床实践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马淑梅教授、辽宁省金秋医院韩英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马颖艳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波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刘静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刘美丽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娜教授担任主持嘉宾。由北京安贞医院刘静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丽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徐峰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张大庆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张莉莉教授以及吉林市人民医院张金子教授担任讲者,七位讲者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刘静教授分享了《中国人群Lp(a)与ASCVD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LDL-C作为降脂治疗的首要干预靶点,即使把LDL-C控制在理想的水平,仍然存在心血管病的残余风险,其中血清生物学标志物Lp(a)被指南推荐为ASCVD风险分层因素用于ASCVD风险评估。Lp(a)与遗传相关,存在种族差异,且中国人群的Lp(a)水平以及和心血管病的关联均低于其他种族。在冠心病患者中Lp(a)升高与预后不良风险有关。而在非冠心病患者中Lp(a)是否会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呢?刘静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一项在社区人群中展开的30年长期随访结果。Lp(a)升高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有关,同时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病变发展以及新发斑块,特别是易损斑块密切相关,从而导致ASCVD的发生。合并风险增强因素的冠心病人群分层可能会有所改变,因此临床指南和共识推荐进行Lp(a)筛查,并作为风险增强因素用于ASCVD风险评估,指导临床决策。
陈红教授带来了题为《妊娠期超生理性血脂增高的管理》的报告,开篇首先介绍了妊娠期相关的生理变化,妊娠血脂增高常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增高,妊娠期超生理性血脂增高尚缺乏公认定义,但危害母婴健康。表现为血胆固醇生理性增高,其中极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另外甘油三酯增高最明显,达2.7倍。妊娠期超生理性的胆固醇增高似乎并不需要即刻干预,而严重高甘油三酯的危害更值得关注,即母体血清TG水平>1000 mg/dL,可导致急性胰腺炎等危及生命的事件发生。最后陈红教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妊娠期的血脂管理,并强调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以下四大方面展开:1.妊娠前的遗传咨询十分重要。2.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控制是最主要的措施。3.药物治疗,目前专门针对妊娠的降脂研究较少,降脂药物对母婴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4.血浆置换,常用于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
刘丽敏教授介绍了从最新血脂指南看国人血脂管理理念的演变与夯实。新指南的推陈出新,源于循证推动下血脂管理理念的全面革新,旨在进步规范中国患者的血脂管理策略。开篇为我们总结了最新血脂指南的五大亮点:危险分层更细化、目标值更严格、更重视长期、更重视预防、更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血脂管理。新指南亮点纷呈,仍推荐LDL-C作为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以危险分层确定其目标值。LDL-C的累积暴露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尽早联合治疗,可延迟冠脉事件发生。近十年来他汀后时代药物不断涌现,使LDL-C达到更低水平成为可能。最新指南的降脂达标策略推荐PCSK9抑制剂的使用,并肯定了其安全性。从回顾性研究到RCT,PCSK9抑制剂证实可快速、有效地稳定及逆转斑块,并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药物治疗。对于超高危患者的血脂管理,更加重视全程管理,推荐早期联合启PCSK9抑制剂并坚持长期达标。他汀基础上联合PCSK9抑制剂,可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PCSK9抑制剂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已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验证。

徐峰教授分享了《超高危ASCVD患者的管理策略》——降低血脂,改善斑块,减少事件发生。开篇阐述了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全球最多,而部分ASCVD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较高。因此ASCVD人群需要更加细化的危险分层。体内LDL水平增加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以及ASCVD发生的核心决定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机制。LDL-C累积暴露越多,斑块负荷越高,累积心梗风险越高。血脂管理是一个持久治疗的过程。


LDL-C升高在斑块形成、破裂起重要作用,同时PCSK9也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发展中的多个步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CSK9抑制剂有效降低LDL-C,稳定斑块,逆转斑块,心血管获益显著。


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PCSK9抑制剂,可获得更大LDL-C降幅,继而降低斑块体积、稳定斑块成分,有效逆转斑块大,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张大庆教授介绍了血脂指南前沿热点及管理策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在2016版基础上保留经典内容取长补短,中高危风险及以上的人群应进行更为积极的降脂管理。还指出了进一步细化达标策略:生活方式是基础,他汀治疗为基石,联合降脂是趋势。降脂治疗应定期随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调整治疗方案,认真贯彻长期达标理念。2023版指南是全民的血脂管理,新增了妊娠、儿童及青少年人群;还包括了高龄老人,并将其定义为≥80岁的人群等,上述特殊人群的血脂代谢状态及对药物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采取更为个体化的血脂管理策略。他汀类药物与非他汀类药物的不同靶点药物联合治疗是新趋势。


LDL-C累积暴露量与心血管风险的因果关系逐渐得到证实,同时LDL-C变异性对心血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的负面影响也得到证实,使得LDL-C管理策略从“更低更好”向“更早、更长、更稳”转变。超长效PCSK9小干扰RNA药物区别于传统PCSK9抑制剂从依从性方面更具优势。最后张大庆教授与张波教授分析讨论了一级预防以及多靶点的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张莉莉教授分享了题为《以易损斑块为着手,优化ACS患者1年内易损期的血脂管理》的报告ACS患者1年易损期内残余心血管风险高,稳定易损斑块是管理的关键点。ACS存在易损期,首1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高,但临床重视度不足。降低1年内残余心血管风险是临床亟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一系列证据发现在易损期内观察到易损斑块的转归是心血管事件复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易损斑块的管理对于降低易损期心血管风险至关重要。优化降脂方案可以协助易损期内的斑块稳定,但降脂疗效差强人意。有效的降脂治疗 (LLT) 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LDL-C管理策略:遵照“越早越好,越低越好,越平稳越好”的原则。但在真实世界中,ACS后1年LDL-C管理现状仍不理想,原因包括降脂有效性不足、患者对强化降脂的价值认知度低及治疗依从性不足。PCSK9抑制剂可以强效降脂,稳定斑块,优化从易损期到长期的心血管结局。早期强效降低并平稳维持有利于长期获益。PCSK9抑制剂强效持久降脂、易损期内稳定逆转斑块、改善心血管结局的证据确切,长期有效性并且有很好的安全性,有望参与ACS易损期以及长期的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所以加强对患者的降脂宣教,提高服药依从性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要。
张金子教授带来了题为《从疗效与安全看:LDL-C越低越好》的报告。国际权威指南推荐对极高危/超高危ASCVD患者LDL-C目标值推荐趋于更低。有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开始于儿童时期。低水平的LDL-C可以带来临床获益,LDL-C降低的程度越多,心血管获益越高。并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了胆固醇的分布与合成代谢。即使LDL-C在低水平下(<30mg/dL)也可满足人体胆固醇的生理需求,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是否需将LDL-C达标水平将至新生儿时期的LDL-C水平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最后强调了在他汀基础上加用胆固醇抑制剂,或联合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LDL-C,稳定甚至逆转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安全耐受性良好。



本场论坛聚焦血脂管理,精彩纷呈,专家们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当前国人血脂管理的新发现、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血脂的全程管理刻不容缓。强化降脂是心血管病防控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守护心血管健康,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规范化的血脂管理以及严格的冠心病二级预防下,心血管疾病的拐点能够早日到来。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