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丨青春飞扬 论坛璀璨:CSC青年学组专场胜利召开

2024-06-24 20:20:00
admin
原创
487


365医学网 分享

2024年6月22日,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之CSC青年学组专场准时在沈阳线下进行。受大会主席韩雅玲院士的邀请,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共同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本论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和治疗理念,重点阐述了心血管领域各种疾病治疗与技术的新进展,必将为大家呈现一场学术盛宴!


本论坛共由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志国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振洋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讲者则由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的韩雅玲院士,北京安贞医院的汤日波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张基昌教授,遵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赵然尊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余淼教授,以及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梁振洋教授组成。



会议开场由韩雅玲院士以“基础起始的药物转化应用”为主题,发表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韩院士首先指出,药物创新,使人民群众获得更有利于ASCVD降低的药物,药物创新“提速提质”过程中,临床医务人员要勇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接下来,通过以ODYSSEY EAST 研究为例,韩雅玲院士提出我们要做高质量的上市前研究,把控新药进临床的关口。以OPT-BIRISK研究为例,韩雅玲院士提出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临床方案创新研究,将临床问题有效转化为科学研究问题。同时,韩院士还倡导建设临床研究合作体系,促进中国CVD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逐渐完善中国心血疾病的临床研究体系。最后,韩院士做出总结:CVD药物创新进入“提速提质”时代,临床医师要参与原始创新攻关,与基础医药学更紧密合作,努力发现新靶点,充分利用我国临床研究的有利条件,精进自身临床研究水平,做高质量的中国研究,做好新药把关、创造新的、更有利于患者预后的中国方案,促进中国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


接下来汤日波教授分享了“房颤治疗新进展”的精彩内容,讲者精彩的讲解了房颤治疗的最新进展与技术。提出房颤进入抗凝、节律控制、综合管理时代。通过多个临床研究,充分讲解了房颤治疗的抗凝指征。首先,无房颤病史的心房高频事件或无需抗凝;亚临床房颤患者的抗凝栓塞风险低,出血风险高,所以需要权衡栓塞出血风险。年老体弱者房颤患者INR指导VKA抗凝出血少于NOAC;消融术后需继续抗凝仅需权衡栓塞和出血风险。接下来,讲解了左心耳封堵术这项技术的应用。2023年CSC指南推荐,在有长期抗凝绝对禁忌症的患者,应考虑LAAC(Ⅱa,C)。同时,PRAGUE-17研究四年随访表明,高危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或不劣于NOAC。下面,汤日波教授又分享了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应用原则是否需要改变。指出EAST AFNET4改变了过去室率控制时代的原则,天平开始向节律控制倾斜,尤其是早期节律控制,可以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最后,分享了很多房颤治疗的新手段,比如脉冲电场消融术、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术、超高功率短时温控射频消融术等。


张基昌教授分享了“心梗后电风暴的治疗进展”。首先,张基昌教授详述了AMI并发心脏电风暴的定义、可能病因及诱因和表现。接下来,讲述了电风暴需要纠正的常见原因,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心肌缺血等。通过对ESC室性心律失常指南电风暴管理策略的解读,提出了室速/室颤风暴的处理流程,比如导管消融、拮抗交感等,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了AMI后(>48h)SCD的二级预防策略。


赵然尊教授分享的是冠脉腔内影像学循证进展2024。赵然尊教授指出:腔内影像学是冠脉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睛”,推荐腔内影像学用于优化PCI。然后,通过IVUS-XPL、ULTIMATE、ROCK ⅡSTURDY等研究以及ILUMIEN系列研究,指出腔内影像学指导复杂PCI治疗应该是必须的。最后,赵然尊教授总结道:我们应该规范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使其精准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策略,优化介入治疗效果,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近远期预后。同时,建议术前即开始使用腔内影像技术评估,并使影像技术贯穿整个PCI手术全过程,也提出腔内影像学适用于相对更复杂病变,临床获益更多。

余淼教授以“抗炎治疗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为题展开了讲述。首先提出,残余炎症风险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强于胆固醇风险,但是,缺乏有效冠心病抗炎治疗手段。既往,多项抗炎治疗临床研究以失败告终,但最近的研究揭示了冠心病抗炎治疗的重要通路:炎症小体/ IL-1B / IL-6炎症轴及其作用药物。接下来,通过分享自己的几项研究,指出了秋水仙碱在冠心病炎症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炎症水平,预期益处大于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可以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减低脂质弧度,且治疗慢性冠心病的长期获益优于LDL -c和血压的控制。最后,余淼教授对未来提出了展望,期望在中国人群中进一步验证秋水仙碱的治疗有效性及肠道耐受性。

最后,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梁振洋教授分享了经皮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在心原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进展。首先,梁振洋教授介绍了心原性休克的病因及病理生理过程、分期及表现,以及CS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流程。然后详述了各种心室辅助装置,如IABP、Impella 、heartmate 、VA-ECMO 、TandemHeart等,详细讲解了各类心室辅助装置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对比,应用时机及适应症。接下来,通过讲解DanGer-Shock研究,指出在STEMI伴CS患者中,与标准治疗相比,常规使用Impella CP在180天内全因死亡的风险降低。最后,梁振洋教授引用了韩雅玲院士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的描述,指出,对于AMI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如能在休克早期就增加心脏供血,可能会打破多脏器衰退的早期恶性循环,改善其预后。





梁振洋教授进行了总结:目前,越来越多的新药物、新技术、新疗法涌现出来,使我们加深了对心血管领域各种疾病的认识,同时也为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进展、新转机、新希望。冠心病抗炎疗法的新进展,各种技术的新突破,心室辅助装置的广泛应用,为参会的专家同道提供了多学科的最新知识,呈现了一场时代前沿的学术盛宴,有助于切实提高青年人才的理论知识、诊治水平以及科研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