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2024丨与时俱进 探索优化:瓣膜病介入治疗最新循证专场

2024-06-24 20:10:00
admin
原创
234


365医学网 分享

近年来,中国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经历了从初生牛犊般的探索到稳健成熟的蜕变,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无数专家与科研人员携手并进,以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着这一医疗分支向前发展。2024年6月22日下午,“瓣膜病介入治疗最新循证专场”拉开帷幕,本次专场将汇聚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瓣膜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证据与前沿技术,分享临床经验,剖析复杂病例,并深入交流未来的研究方向与策略。通过这一平台,我们将见证中国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如何从追随者成长为引领者,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本次会议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斌教授李洋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姜正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朱伟国教授以及北部战区总医院王耿教授担任讲者。

首先王焱教授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讲座——TEER治疗心梗后急性二尖瓣反流。王教授阐述了二尖瓣反流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特别强调了急性心肌梗死在此类病症中的重要角色,其中左回旋支病变更容易合并二尖瓣反流,且二尖瓣反流的发病率与严重程度与心梗类型无关(STEMI or NSTEMI)。王教授强调,由于独特的血液供应模式,二尖瓣后内侧乳头肌因其较为脆弱的生理结构,成为心梗后损伤的“重灾区”,相较于前外侧乳头肌更易受到波及。随后,王焱教授生动地分享了精选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均涉及急性心肌梗死后所引发的二尖瓣反流,每例都凝结着他的深刻洞见与独到处理技巧。通过对这些真实病例的深度解析,王教授不仅展示了TEER在紧急状况下的应用价值,还传递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和治疗策略,为同行们提供了极具参考意义的临床指导。

紧接着,姜正明教授分享了备受瞩目的TAVR Notion研究10年随访结果。这项历时久远的研究,见证了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演变与进步,姜教授通过对数据的严谨分析,提炼出了一系列关键发现,为TAVR与SAVR(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长期疗效对比提供了宝贵的见解:1. 0-10年的随访中,TAVR VS SAVR有相似的的全因死亡率和主要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2. 10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TAVR和SAVR相似,但是房颤发生率较SAVR更高,新PPM(永久起搏器)植入率TAVR较高;3. TAVR 10年随访,SEA(自膨瓣)具有更优秀、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结果;4. 10年随访TAVR(SEV)有更低的人工生物瓣功能障碍。同时姜教授也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未对解剖结构进行分组分析,提示哪些结构TAVR可以获得更优的长期预后;未对冠脉通路进行分析;无BEV(球扩瓣)和SEV的对比研究;无小瓣环的亚组分析。这些未决之处,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鼓励着研究者们继续深入探索,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填补这些空白,为心脏介入治疗领域带来更为全面的科学认知。

朱伟国教授深入剖析了SMART研究的一年期结果,强调了瓣膜功能障碍对患者临床结局的深远影响,特别是跨瓣压差的升高与重度PPM植入,已被先前多项研究证实与增高的死亡率及再住院风险密切相关。而在SMART研究中,SEV展现出了卓越的血流动力学性能(显著更少的甚少的生物瓣膜功能障碍),这使得SEV成为小瓣环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时的优选方案,对女性患者而言尤为适宜。

基于1年随访观察到瓣膜性能的较大差异,研究者预计SEV将在更长时间的随访(计划随访5年)中进一步证明瓣膜耐久性和临床结局的持续改善,我们期待这一研究的最终成果能够及时发布,为临床医师在选择TAVR手术器械时提供更加丰富和扎实的科学依据,确保更多的患者能够从这一先进医疗技术中获益,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最后,王耿教授为我们精彩解读了TAVR LOW Risk研究四年随访结果,揭示了低风险试验中的TAVR患者在4年内,主要终点继续表现出良好的耐久性和相比于SAVR优越的血流动力学。在4年随访时,TAVR与SAVR相比,死亡率或致残性卒中的风险减低26%(p=0.05),且随着时间推移,曲线差距变大。在所有的随访时间点,相比于SAVR,TAVR有更低的平均跨瓣压差和更大的有效瓣口面积。令人鼓舞的是,高达85%的TAVR患者在4年随访时,仅表现为无或轻微的瓣周漏(PVR),而中度或重度PVR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0.4% vs 0.0%,p=0.50)。在瓣膜性能的综合评估中,包括四年时的高跨瓣压差、永久性起搏器需求、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指标,TAVR均显示出优势。尽管在血栓事件发生率上,两组间的差异较小,但整体而言,TAVR在低风险患者中的四年随访结果令人振奋,为TAVR作为低风险患者首选治疗方案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在会议的尾声,宋光远教授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他强调TEER在应对急性心梗后引发的二尖瓣反流时,展现出了显著的临床价值。尽管TEER并非能够一劳永逸地根除反流问题,但它能够在危急时刻迅速缓解患者症状,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帮助他们渡过最危险的阶段。

随后,宋教授回顾了Notion研究、SMART研究以及TAVR Low Risk研究,这些研究一致证实了TAVR不劣于SAVR,并且在特定方面展现出更佳的优势。这些研究不仅为TAVR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也引导着医疗界形成了一种共识:在选择瓣膜尺寸时,应尽可能倾向于与患者体表面积相匹配的较大尺寸,以此优化血流动力学效果。同时,强调了手术操作者的技能精进至关重要,高水平的技术执行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整体临床预后,为患者带来更加满意和持久的治疗效果。



宋教授的总结不仅概括了会议的核心议题,也向广大医疗工作者传达了与时俱进的临床理念,鼓励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和高效的医疗服务。这不仅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心脏瓣膜疾病治疗策略的一种前瞻性的思考和指引。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