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数千年 中医正青春丨传承祖国智慧,中西医结合助力心血管事件链多环节规范管理

2024-06-21 19:40:00
admin
原创
358


365医学网 分享

“冠心病被称为‘世界级冠状动脉灾难’。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发展,许多患者不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还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并存,如何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我们广大的心血管医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对心血管事件链进行全程管控越来越重要,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这是王智勇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对广大心血管专家同道提出的殷切寄语。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穿越数千年岁月长河而来,在时代之光的照耀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原创智慧,发展正当其时。2024年6月20日,沈阳,一场凝聚着中医智慧,推动中西医创新发展的学术盛会——“心血管事件链多环节规范化诊治研讨会”于2024东北心血管病大会(NCC)期间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徐磊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苏宁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王智勇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侯阳教授,吉林市中心医院尚怡君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姜丽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马淑梅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罗钢教授毛京京医师,河北省人民医院张丽娜医师担任分享嘉宾,众多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医药在心血管事件链多环节的规范化应用展开探讨。






立足指南,深耕实践
对心血管疾病进行精准评估与全程管理


Session1王智勇教授徐磊教授担任主持,刘斌教授王智勇教授侯阳教授尚怡君教授先后带来精彩分享。




刘斌教授:《STEMI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刘斌教授对《STEMI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解读时表示,STEMI患者通过PCI治疗,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IRA),部分患者会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等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从而加重心肌损伤,并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STEMI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为STEMI患者急诊PCI中CMD的评估和防治策略提供了权威指导。
从机制上看,CM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微循环栓塞及痉挛、缺血/再灌注损伤、缺乏缺血预适应及个体化差异。心电图ST段改变、心肌呈色分级等多种措施可用于CMD的诊断。
临床上,CMD的防治策略主要包含药物策略、非药物策略以及优化手术操作流程。在药物防治方面,建议依据患者的病变及病情,合理应用药物来规避和减少CMD的发生。比如,对于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血栓高负荷患者,可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10~20 mg冠状动脉内靶向溶栓,从而达到降低冠状动脉内整体血栓负荷及预防无复流发生的治疗效果。基于个体化评估结果,还可采用血栓抽吸、准分子激光消融术、延迟支架术等非药物防治策略。此外,介入手术的规范化操作可减少CMD的发生,增加心肌的有效再灌注,真正达到挽救心肌的目的。



王智勇教授:冠脉溶栓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技巧


王智勇教授讲解冠脉溶栓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技巧时指出,急诊PCI是治疗STEMI患者的重要手段,然而,尽管经过PCI治疗,患者仍面临一些难题。国内外研究均显示,超60%STEMI患者存在高血栓负荷,而高血栓负荷的清除难度较大,可导致患者PCI术后无复流风险增加94.8%,增加STEMI患者微循环障碍发生风险,进而增加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从作用机制看,冠状动脉微循环是心肌氧供的关键环节,PCI术中斑块或血栓脱落至远端与微循环栓塞有关,所以面对高血栓负荷的患者,要尤其重视保护心肌和微循环。
近年来,冠脉内溶栓以其众多优势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冠脉内溶栓配合PCI可实现“无渣灌注”。尿激酶原作为新一代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其临床再通率高达85.4%。另有荟萃分析显示,冠脉内溶栓应用尿激酶原可显著改善心肌灌注,同时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风险。当前,使用尿激酶原行冠脉内溶栓获得多部权威指南、专家共识的推荐,合理使用溶栓策略和尿激酶原,将为STEMI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侯阳教授:CT-FFR临床应用进展


侯阳教授作“CT-FFR临床应用进展”汇报时提到,目前冠脉功能学评价方法包括有创FFR和无创FFR手段,FFR已成为评判冠状动脉缺血的金标准。其中,无创CT-FFR已成为冠脉造影的“看门人”,在不影响患者预后的同时能够极大减少开销。
CT-FFR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计算流体力学(CFD)和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基于CFD技术的全自动CT-FFR产品,阅影科技公司的esFFR 已成功上市,该产品可实现超高速、精准、全自动的CT-FFR测定,冠脉病变特异性缺血诊断性能优异。
当前,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CT-FFR在国内外指南和共识中获得推荐用于诊断中高危稳定胸痛的临界病变并指导冠脉血运重建策略等,随着“无创”理念不断深入临床,预计基于冠脉CTA的一站式冠脉+全心功能评估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后,尚怡君教授带来“生死时速 刻不‘溶’缓”病例分享。该患者经介入治疗后,RCA前向血流恢复,但血栓负荷较重,经血栓抽吸,仍可见大量血栓影,最终使用尿激酶原行冠脉内溶栓,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中西合璧 优势互补
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Session2陈苏宁教授曲鹏教授张艳教授担任主持,姜丽红教授马淑梅教授罗钢教授毛京京医师张丽娜医师先后带来精彩汇报。




姜丽红教授:中西医结合构建CAD药物治疗新标准


姜丽红教授作“中西医结合构建CAD药物治疗新标准”讲座时强调,兼顾疗效及安全性是迎合CAD治疗理念及满足医患需求的关键,CAD药物治疗的新标准应符合以下三项特征: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干预CAD治疗;改善缺血、减轻症状、预防心梗、改善预后,提高CAD治疗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复方丹参滴丸含有56种有效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TNF、IL6、AKT1、VEGFA、IL1B等66个核心靶点,调控脂蛋白及动脉粥样硬化、HIF-1H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Akt信号通路等多种途径,起到抗炎、调节氧化应激及脂代谢紊乱、修复血管损伤等功效,达到治疗CAD的目的。同时,复方丹参滴丸联合β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可助力CAD患者减少心绞痛症状和运动引起的缺血,提高治疗疗效,改善预后。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传统西药可降低阿司匹林出血事件发生率,减少头痛、血压降低、大汗、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上万例患者大量的文献报道证实,复方丹参滴丸治疗CAD整体疗效及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目前,复方丹参滴丸已获得多项权威指南推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重塑了CAD药物治疗的新标准。



马淑梅教授:中成药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马淑梅教授作“中成药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学术分享时表示,我国心衰发病率不断上升,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提高其生存质量,是临床诊疗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芪参益气滴丸通过改善心肌代谢、调控NO-cGMP-PKG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减少氧化应激损伤等作用,有效抑制并逆转心肌肥厚,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有效治疗心衰,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一项临床评价研究发现,西药治疗联用芪参益气滴丸可提高心衰患者6min步行距离,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另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可进一步提高心功能,同时可改善症状、提高LVEF,减低终点事件。还有meta分析证实,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可提高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有效降低HFrEF患者的再住院率及BNP、NT-proBNP数值,提高6min步行距离,改善运动耐力。
近年来,芪参益气滴丸已被纳入多部慢性心衰治疗指南、共识和临床路径的推荐,在心梗二级预防、慢性心衰和老年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钢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优势与机遇


罗钢教授作“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优势与机遇”汇报时指出,我国心力衰竭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全力保障患者得到更合理的药物治疗是医疗行业的共同目标。采用中药与西药相互配合,共同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所以,正确对待心血管事件链,综合性的采取覆盖整个事件链的药物,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三药合一,一补、一润、一敛,可发挥抑制炎症介质、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衰、HFrEF(LVEF≤40%)、HFpEF(LVEF≥50%)等多种心衰患者,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和6min步行距离,改善BNP、NT-proBNP、LVEF、LVEDD、CO、E/A比值等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生活质量,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优秀选择。


随后,毛京京医师带来“基优化之GDMT,臻远期之获益——当缺血性心肌病遇上了低血压”病例分享,张丽娜医师带来“似云似雾又似雨,令人迷惑的心梗”病例分享。两例患者病情各不相同,但均通过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芪参益气滴丸、复方丹参滴丸等中成药实现了临床获益,充分证实了中成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会议最后,张艳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中医药用于心血管事件链的管理优势明显,广泛前壁心梗、支架后胸痛症状等患者,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芪参益气滴丸、益气复脉等中成药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可为患者争取更好的预后。


结语




中医药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让我们保护好、发掘好中医药文化这座宝库,齐心协力,传承创新,让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瑰宝,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