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2021 | CSC心血管创新与转化学组专场论坛简要(6月16日)

2021-06-21 11:48:00
admin
原创
698

2021年6月16日,《东北心血管病论坛(eNCF)之CSC--心血管创新与转化学组专场》准时上线直播,CSC心血管创新与转化学组众多专家齐聚一堂。本场论坛旨在讨论心血管病的方法突破与技术创新,并将最新的基础和临床思维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对广大医师们的科研创新及临床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83.png

84.png


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一线专家和学者,由北部战区总医院荆全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董鹏教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谢伟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海波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忠超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勇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冯新恒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英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小璞教授组成主席团。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孔祥清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晶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牛冠男教授、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陆方林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贾海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以及中日友好医院刘芃教授担任讲者,共同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85.png


黄晶教授首先从美国心血管病学会年会的报告中引出使用超声导管肾去交感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受到肯定这一结论,进而探讨肾去交感治疗高血压这一手段是否具有器官保护作用。黄教授指出:利用射频消融手段,通过肾去交感治疗高血压对主动脉和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在合并有心衰和易发生房颤和其他类型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人中也有较好的表现,并且这一治疗方法也可能延缓肾功能的继续恶化。


86.png


孔祥清教授就高血压的治疗新方法这一方面进行展开讲解,并对现行高血压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现行的高血压治疗体系中控制率和治疗率都不尽如人意,其中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是重要原因之一,故而寻求新技术的突破迫在眉睫。既往研究发现,肾周脂肪与血压水平息息相关,孔教授团队对于肾周脂肪是否能成为高血压治疗新靶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孔教授指出:在动物模型中切除肾周脂肪在自发型、高盐型、高脂型模型鼠中均有较好表现,而切除附睾脂肪则没有表现出对高血压治疗的明显获益,肾周脂肪可能成为高血压治疗的潜在靶点。


87.png


牛冠男教授就中国主动脉瓣狭窄的流行病学及TAVR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进而引出TAVR瓣膜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介绍了包括VenusA、Vitaflow、Taurus、Prizvalve、Prostyle等种瓣膜的相关研究。牛冠男教授表示:中国TAVR进入了百花齐放的世代,国产瓣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令人满意。同时,可回收系统的出现提高了操作的手术的成功率,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有较好表现。


88.png


刘先宝教授认为二尖瓣疾病发生率高于主动脉瓣疾病,主动脉瓣疾病的处理已成为临床医生的日常,那么下一个瓣膜疾病的突破口将出现在二尖瓣疾病。并详细的介绍了Dragonfly经导管二尖瓣瓣膜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刘先宝教授指出:Dragonfly系统具有中央封堵网,瓣膜夹锁紧可调,半夜独立抓捕等特点及创新点,并对其操作方式及流程进行了详尽的举例介绍。


89.png


陆方林教授对三尖瓣疾病进行了简要介绍,陆教授提醒:三尖瓣疾病在临床中容易被忽视和遗忘,并且其具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风险大的特点。并对比论述三尖瓣疾病和二尖瓣疾病发生类型比例的不同,处置风险的差异,引出三尖瓣疾病的介入治疗的必要性。路方林教授详细介绍了三尖瓣置换产品相关的临床研究,并指出三尖瓣的介入治疗的开展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大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90.png


贾海波教授介绍了腔内影像学的发展历程及国别差异,指出IVUS和OCT各有特色与不足,腔内影像学的需求在于高位斑块的识别及指导二级预防措施。单一成像模式由于其固有局限性限制了各自在多场景应用的发挥,故融合多成像模式的IVUS-OCT融合影像研发能吸收利用各自成像的特色并回避不足是必要的。


91.png


张瑞岩教授就心梗后室壁瘤隔绝术及国产器材的应用进行讨论。张教授根据临床及科研经历指出:LAD为犯罪病变时,STEMI患者左心室重构发生率极高;若合并射血分数下降,重构发生率将进一步提高;如若进一步合并有LVESVi的提高,重构率将高达50%。张瑞岩教授认为我国室壁瘤发生率高但预后差,国产器材在动物试验中已取得极为优秀的表现并在初步的临床实验中证实了对人体疾病环境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92.png


徐凯专家首先介绍了国产BRS三年随访结果引出已有数款国产支架上市,并以韩雅玲院士牵头的Neovas RCT研究中的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为例,并将其与其他市场上现行的各种支架进行对比,得出了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非劣效与市场上的其他支架这一可喜结果。在通过对现有的具体研究进行解读与比较后,徐凯教授又对BRS未来的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93.png


刘芃教授对房颤的电场消融进展做出详细的介绍。首先阐述了目前导管消融的主要缺陷所在,而后介绍了脉冲电场消融的机制原理和优势所在。刘教授表示:PFA并非新发现而是在不断进步中,目前对于肺静脉隔离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提示其安全性良好,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总结:

本次CSC--心血管创新与转化学组专场会议,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展示了诸多心血管方面的重点、前沿问题和技术的最新突破,为广大心血管临床医师拓宽视野、散发思维起到了一定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