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 2023 | 信念如磐,奋楫笃行——血脂论坛专场报道

2023-06-28 17:00:00
乔明月
原创
1335

     2023年6月16日,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之血脂论坛专场在沈阳如期举行,众多专家齐聚一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疾病负担沉重,因此血脂管理至关重要。本论坛聚焦血脂,探讨血脂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诊疗策略。

本论坛由辽宁省人民医院侯爱洁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曹丰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马淑梅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波教授、辽宁省金秋医院韩英教授、吉林市正大心血管病医院张金子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颖教授担任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张大庆教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丽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峰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李娜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张莉莉教授带来精彩报告,呈现了丰富鲜活的学术内容。














陈红教授:血脂管理的研究进展

     陈红教授表示降脂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药物方面,《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仍然以LDL-C为降脂治疗的首要靶点。降脂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地中海饮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效果优于低脂饮食,提示生活方式改善应结合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做出改进。药物方面,强调他汀仍是首选药物,治疗空间不断扩展:FDA修订说明,妊娠期不再是绝对禁忌;肿瘤心脏病学方面,患者使用他汀或可降低心衰风险。小分子药物柠檬酸裂解酶作用于HMG-CoA还原酶上游,降胆固醇作用较为温和,药物不良反应有所增高。PCSK9抑制剂在他汀治疗获益基础上仍能使心血管事件风险进一步降低15%,正在研发的口服制剂有一定应用前景。陈红教授介绍新指南强调联合治疗,传统药物降胆固醇作用有限,基因工程等创新方法正在酝酿,靶向RNA治疗初露锋芒,包括反义寡核苷酸和小干扰RNA,同时降胆固醇疫苗正在研发中,但从实验到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张大庆教授:抗氧化应激,ASCVD治疗的新靶点

      张大庆教授表示血脂异常是动脉粥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脂管理可以逆转斑块,最终减少心血管事件,然而目前严格血脂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她指出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以降低ASCVD风险和事件为治疗的最终目标,OXLDL在各种危险因素导致ASCVD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斑块破裂、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一系列研究提示,氧化应激是众多危险因素导致ASCVD的共同通路,氧化应激与10年冠心病(CAD)事件风险独立相关,氧化应激水平可以预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进展、心肌梗死(MI)、急性冠脉综合征(ACS)、CV事件或死亡、再狭窄和卒中风险。抗氧化治疗的兴起和循证探索始于上一世纪,普罗布考是第一个针对降胆固醇的抗氧化药物,在促进胆固醇转运、抗炎抗氧化、逆转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降低事件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证据,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等常规治疗临床获益明显,长期应用安全可靠。


刘丽敏教授:超高危ASCVD患者血脂的全程管理

      刘丽敏教授强调血脂领域的进展与药物进展有很大的相关性,她指出LDL-C达标是降低ASCVD风险的主要指标。LDL-C降低带来的临床获益母庸置疑,LDL-C每降低1.0 mmol/L,心血管死亡风险将降低12%。然而大量回顾性研究显示,ASCVD患者中LDL-C达标率仍不高。刘丽敏教授表示他汀仍是治疗基石,而中国人群对高强度他汀耐受性差,中等强度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可能仍无法使LDL-C达标,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等PCSK9抑制剂问世后突显降脂优势。她强调全程血脂管理是超高危ASCVD患者降低心血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ASCVD急性发作期应尽早强化降脂治疗,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24小时内显著降低LDL-C水平,1-3个月提高LDL-C达标率,1年内住院率及死亡率降低,1年以上心血管获益将随着降脂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可实现降脂“1450”目标,强化降脂同时安全达标,心血管获益证据充分,可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达23%。


陈桢玥教授:坚持他汀调脂治疗的基石地位——《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解读

陈桢玥教授首先介绍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仍面临“高发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现象。随后,她指出新指南着眼于儿童青少年,指南更名体现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强调提高LDL-C达标率。新指南明确他汀是降脂治疗的基石,其循证证据最充分,覆盖人群最广泛,同时也是大量临床研究获益证据的来源,在新型非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不断涌现的当下,联合治疗是未来趋势,但他汀地位不可撼动。陈桢玥教授表明,ASCVD的风险评估尤为重要,新指南结合中国数据重新定义超高危人群,并对不同风险等级的LDL-C达标值进行更新。她表示LDL-C仍是防治ASCVD的首要干预靶点,非HDL-C为次要靶点,强调生活方式的干预。基于中国人群特点和循证证据,新指南推荐中等强度他汀起始治疗,对他汀不耐受给出明确定义,期望患者坚持使用他汀,用药4-6周内复查,若1-3个月后仍未达标则考虑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等药物。匹伐他汀是目前最新一代他汀,有大量基于东亚人群的循证证据,疗效和安全性表现良好,同时新发糖尿病风险较低,是中国人群的优选他汀之一。


徐峰教授:LDL-C与ASCVD的因果关系判断及高效降LDL-C策略

      徐峰教授开篇先阐述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知,截至目前,LDL-C是最关键的一个靶点,LDL进入内皮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累积LDL-C是ASCVD发病和进展的关键决定因素,孟德尔随机研究、前瞻性研究、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一致证实LDL与ASCVD存在因果关系。随后,她围绕着降低LDL-C展开,通过列举多项研究结果和指南内容,指出降低LDL-C获益确切,LDL-C水平降得越低,远期临床获益越好,且LDL-C控制到较低水平安全性依然良好;同时LDL-C降低与ASCVD降低具有累积效应,持续时间越久获益越大。WOSCOPS研究提示,降低LDL-C的获益存在长尾效应,因此应尽早启动降脂治疗。如何制定高效的降LDL-C策略?徐峰教授总结为3步:进行风险评估界定危险级别、确定LDL-C达标值、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她强调他汀是降脂治疗的基石,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最为广泛,总体耐受性良好,单用他汀无法达标则可考虑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李娜教授:规范化血脂管理的诊疗路径

     李娜教授就血脂异常的疾病负担和其他危险因素展开,指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同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6成以上合并血脂异常。血脂异常驱动血压、血糖等其他危险因素发生发展,增加高血压及ASCVD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古语有云:上医治未病,若能及早预防或控制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意义重大。《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强调多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目前我国血脂整体控制率低,调脂情况亟待改善。随后她介绍血脂指标及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指出血脂异常的筛查是有效实施ASCVD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应加强血脂管理。李娜教授介绍了不同人群的降脂目标及血脂管理流程,强调生活方式改变是血脂异常的治疗基础,LDL‑C是降脂治疗的首要干预靶点,临床调脂达标首选他汀类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降脂治疗时间越长,降脂维持时间越长,获益越大。


张莉莉教授:糖脂同管——减慢2型糖尿病并发症进程

     张莉莉教授首先指出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中每4人就有1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糖尿病患者长期可并发广泛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而血脂异常可加速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TG是与LDL-C同等重要的2型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糖尿病管理不应局限于血糖,血脂管理同等重要。随后她介绍我国我国2型糖尿病的血脂治疗控制现状:相较于血糖和血压达标,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达标率更高,TG达标率高达61.9%,然而血脂异常整体防治并不理想。一项研究表明42%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血脂异常,其中55%的患者进行调脂治疗,血脂达标率仅为46.6%,有待提高。最后张莉莉教授结合多项研究及指南推荐,指出非诺贝特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达标率,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长期获益良好。非诺贝特不影响他汀在体内的代谢,在他汀基础上加用非诺贝特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


总结

本次论坛内容详实,精彩纷呈,专家们对当前我国血脂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诊疗策略进行了深入交流,期待临床能将报告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勠力同心,共同守护心血管健康,助力心血管事件拐点早日到来。




END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